15呎「棺材房」 廚廁一室劏房 攝影展揭示蝸居困境
萬家燈火下,隱藏着各種不同的住戶。有誰想像得到,一個劏房,能再間開22個空間,每人的空間,僅得連轉身也困難的15呎,每晚靠服安眠藥方可入睡?又有誰想過,用來煮食的廚房和用來排泄的廁所,竟可合於一室,食材正正擺放在廁所旁邊?
有團體與攝影師合作,拍攝不同人屈縮於蝸居裏的情況。有的拍攝場景,刻意以鮮艷的顏色在房內投射,氣氛詭異,與被攝者的居住故事相對比。
據統計處資料顯示,去年全港有約19.9萬人居於劏房,各劏房平均人均面積62.4平方呎。除了劏房,還有不少人居住在天台屋,在惡劣天氣下心驚膽顫,害怕隨時失去居所。
一屋22個「棺材」
15平方呎長方形的居住空間,Tony(化名)笑稱是一個「棺材房」,戲言中帶着的是萬般的無奈。今年39歲,學歷只有中一程度的Tony,多年來斷斷續續做保安員。住過劏房,住過板間房,去年10月開始,Tony以1700多元月租,搬進位於旺角的「房間」,貪其不用預繳按金。所謂的房間,其實是一個5呎闊乘6呎長的木箱,旁邊有道趟門。一個劏房,共有22個「棺材」。
「棺材房」內,除了住人,還要放私人物品,身材不高的Tony,在房內亦僅能伸直雙腿,更換衣服亦要到走廊。每天起床坐起來,頭頂貼「天花板」,Tony說:「好難受,好焗促。」因為住所環境狹窄,平日甚少留在房裏,白天外出遊逛,晚上回來睡覺,亦要靠服安眠藥始能入睡,與同屋的住戶,甚少交流。不喜言辭的他,只簡單地以6字表達現時的心願,「搵到工,上到樓」。
廚廁合一 女嫌細不肯同住
媽咪,你屋企咁搞笑嘅,我哋鄉下困雞嘅(地方)都大過你間屋。
46歲的阿丹(化名),憶述10歲女兒數月前來港與她相見時,童言無忌的說出這一番話。因為家貧,她只能將女兒交托予在內地的母親照顧,女兒不時來港探望,但親睹母親所住的地方後,覺得空間太小,不願來港長住。
6年前與丈夫離婚,阿丹遷出原本與丈夫同住的公屋,搬入劏房,100平方呎的空間,現租3800元。阿丹的劏房,廚房和廁所合一,外人很難理解,一間房如何能用於煮食,同時供人如廁。廁所旁邊是一個小石屎台和鋅盤,阿丹平日切肉洗菜,都在小石屎台上完成;對面是洗衣機,只相距一個身位,「要攬住個洗衣機去廁所」。
雖然居住環境惡劣,她指已心滿意足,惟說起女兒,阿丹便忍不住眼淚,「一得閒就會諗起(女兒)」,平日慳食慳用,只希望能盡早給女兒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3人同睡一床 樓梯間食飯遊玩
除了棺材房和劏房,舊區常見的還有天台屋。66歲羅女士住的天台屋,正正是最簡陋的一種,用鐵皮搭成,夏天來臨時,「屋企熱過街」,她形容溫度與焗爐沒有分別。較早前連下多日雨,又打颱風,「打風落雨最難頂」,羅指雨點不停打在屋頂上,還有鐵皮因強風而互相碰撞的聲音,聽起來天台屋彷似會隨時倒下,加上廚房在戶外,「要擔住把遮煮飯」。
只有50呎的天台屋只容得下一個雙層鐵架床,上層用於放置雜物,下層則與孫兒孫女同睡;羅的女兒通宵上班,早上才回來睡覺。平日吃飯,要走到屋外吃,若下雨的話,更要避走到樓梯吃。申請了4年多的公屋,仍毫無消息。
10月「侷住」展覽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攝影師Benny Lam合作,以「侷住」為主題,在香港文化中心等展出6個系列超過50幅的相片,記錄蝸居景象,6個系列包括「璀璨香港」、「潮流劏房」、「兒童樂園」、「居者有其屋」、「美食廚房」和「樂觀面對」。
「侷住」展覽
展出時間:
10月3日至9日:香港文化中心地下大堂
10月13日至26日:中環街市
2017年1月至4月:社區組織協會展覽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