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學者研發新物料 可在人體內釋放藥物 減長期病患打針之苦
香港大學今年有3名學者獲得裘槎獎項,包括獲得裘槎優秀科研者獎的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及物理學系講座教授姚望;而化學系助理教授王宇鋒則獲得裘槎前瞻科研大獎。岑浩璋研發「全水相微流控精確生物物料」,可以承載藥物或細胞注射入人體,然後在人體內慢慢釋出藥物,令病人減少打針次數,料10年內可以廣泛應用物料至藥物或醫療用途。
姚望利用新的二維材料探索新的光電調控原理,改善電子器件的功能。王宇鋒研究的膠體納米顆粒則可應用至立體打印,更精確地控制物料的質量,提高成品的精確度,並可用作製作人工器官。
水溶性物料承載更多藥物及細胞 研發成功可將藥物帶進體內
傳統生物材料由水和油組成,以承載不同細胞或分子,當中包含微量的哥羅芳或其他化學物質。由於物質及細胞都會融化於油,加上含哥羅芳的溶液可能對人體有害,一直未能應用在生物醫學上。有見及此,岑浩璋自2010年起研究水溶性的生物物料,承載更多的藥物及細胞。這種新研發的物料比一般積木細1000倍,但可以將更多藥物,細胞甚至幹細胞透過物料帶進體內。
岑浩璋正與不同藥廠及專家,研究將物料應用到臨床治療上。新的水溶性液體承載着藥物注射到體內後,可以慢慢將裡面的藥物釋放,不需要頻繁注射;令長期需要注射藥物的病人可減少打針次數。另外,新的生物物料能覆蓋傷口阻止感染,更能釋放物質令傷口更快癒合。岑浩璋估計,3至4年內可成功研發生物材料,10年內可以廣泛應用至藥物或醫療用途。
膠體納米顆粒調控粒子 猶如微型機械人
另一名得獎者王宇鋒研究的膠體納米顆粒,直徑只有人類頭髮的百分之一。粘合顆粒的物料來自塑膠、金屬,甚至半導體,而顆粒的移動及結構都可以被調控。王宇鋒表示,相比起傳統的粒子,新的納米顆粒可以作為微型機械人,進入人體作傳遞藥物、修復細胞及搭橋等功能。
除了臨床上的應用,納米顆粒亦能夠應用於立體打印上。由於現時用來打印的微粒的結構不能改變,打印出來的物品的軟硬度亦不能調控。但王宇鋒指納米顆粒的結構可控制,利用顆粒就能製作出更精確的物品。例如製作人工器官時,對裡面的神經、血管及細胞的構造都能有更精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