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螺洞生態調查 相隔6年再發現瀕危蜻蜓 濕地復修工程本月開展
大埔沙螺洞有「蜻蜓天堂」的美譽,然而早年卻有居民不滿土地未能發展,遂以「復耕」名義破壞大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濕地,保育之路被蹉跎十數載。有環保團體於沙螺洞進行歷時17個月的生態基線調查,發現該處仍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更發現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色名錄內列為「瀕危」的盧氏小樹蛙及克氏小葉春蜓。
惟環團又指,過去10年沙螺洞濕地面積萎縮達80%,更有本地十分常見的蜻蜓品種6年未有在沙螺洞記錄到,反映沙螺洞生態受威脅。該環團將於本月開展濕地復修工程,於沙螺洞建造生態池塘和人工沼澤,預計工程需時2至3個月。
綠色力量試驗重建濕地 6年無記錄蜻蜓品種重現沙螺洞
2017年政府原則上同意以非原址換地方式,解決沙螺洞多年來私人土地上保育與發展的爭議。環團綠色力量去年4月就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開展為期兩年的管理協議,涵蓋沙螺洞谷的核心部份約11.5公頃,當中包括沼澤、棄耕農地等生境。
綠色力量原本計劃可於今年4月完成修葺荒廢水利系統及修復濕地的工程,惟至本月才動工,綠色力量助理教育及保育經理袁欣鈴解釋,因沙螺洞生態敏感,工程有一定限制,故用了較長時間才獲城規會批准。
在等待期間,綠色力量於沙螺洞約2,000平方米的乾涸土地上進行試驗,更深入地清理雜草,成功令近一半面積的泥土有鎖水效果,重現濕地植物。綠色力量更在試驗的濕地上發現到,已有6年於沙螺洞未有記錄的全球體型最小蜻蜓「侏紅小蜻」,袁認為試驗的濕地「正正畀多個合適地點蜻蜓落腳」。
沙螺洞原生兩棲類品種19種 佔全港近80%
綠色力量又於去年4月至今年8月在沙螺洞進行生態基線調查,錄得128種蝴蝶、56種蜻蜓、36種兩棲類及爬行類、13種淡水魚等,當中包括首次於沙螺洞有記錄的盧氏小樹蛙和大頭蛙,而盧氏小樹蛙被列為瀕危,更是香港特有。另外,調查亦錄得只在香港及廣東等有記錄、屬「瀕危」的克氏小葉春蜓,以及三角麗翅蜻等。袁欣鈴又指,沙螺洞有記錄的原生兩棲類增至19種,已佔全港原生兩棲類近80%,反映當地河溪和濕地生態良好。
沙螺洞生境豐富,然而多年來遭受不同破壞,令生態亦受影響,如在本地十分常見的紅蜻,卻由2013年未有在沙螺洞記錄到。袁欣鈴指,管理協議實施後,仍曾有四驅車進入沙螺洞,更進入過濕地範圍,可幸是暫未開始修復工程。而綠色力量會豎立更多告示牌提示勿進入管理協議範圍,亦會與保安加強溝通。
修復工程需時2至3個月 料雨季過後「先有嘢睇」
袁欣鈴表示,預計修復工程需時2至3個月,會趕在下個雨季前完成。至於可時才可重見沙螺洞濕地景色,袁就預計最快亦要雨季過後「先會有嘢睇,生境回復都需要時間」。
另外,管理協議的資金過往均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據綠色力量了解,以後管理協議將由鄉郊保育辦公室資助。政府早前公布已預留10億港元支持鄉郊辦推出的鄉郊保育工作,而下輪管理協議亦已接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