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心病年輕化15至24歲病發率升 籲高風險人士應延長藥物治療
心臟病在香港的常見致命疾病中排第三,在2017年有6138人死於心臟病。有調查發現,心臟病的主因冠狀動脈綜合症漸趨年輕化,有不足四十歲的男子曾有胸悶但未有多加理會,最終病發要接受手術。另外,即使手術後亦有復發風險;有指引建議高風險患者應延長藥物治療,最多延長三年。
急性冠心病年輕化 七成45歲以下患者在病發前無胸痛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良貴指,急性冠心病出現年輕化。有一名不足四十歲的吸煙男士,在急性冠心病病發一星期前,走路稍急便有胸悶的感覺,但未有理會,結果病發暈倒,要接受俗稱「通波仔」手術,並服用雙抗血小板藥物。
陳良貴續指,本港一項研究發現,2000年至2009年間所有公立醫院的冠心病人數中,15至24歲的冠心病發病率每年上升達10.7%,亦有七成45歲以下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病發前並未感到胸痛等症狀,上升比率值得關注,年輕市民應留意身體狀況。
另外,研究當中大部分患者的冠心病症狀維持了不足一星期,亦有年輕患者較少意識到自己患有心臟病的可能,以致在病徵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求醫,心臟可能已經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有病患在沒有先兆下胸口劇痛 發現三血管均塞
不過,雖然急性冠心病年輕化,但現時在長者仍較為常見。62歲的歐先生在沒有先兆下胸口劇痛,血壓更一度高達240。他初時以為是胃痛,但服用胃藥後沒有好轉,之後接受心電圖檢查,發現三條血管均有阻塞,「通波仔」後要一直服藥控制病情。
手術後仍可復發 指引建議延長服藥最多3年
然而,在接受俗「通波仔」後,患者仍有機會復發。手術後3年,每5名患者就有一人出現綜合症心血管疾病,而45歲或以下的冠心病患者即使正接受藥物治療,仍有近三分之一會復發。
現時美國心臟病學會(ACC)、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國際指引建議,急性冠心病患者應接受至少12個月雙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至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如出血風險較低,可考慮延長服藥最多3年,減低再次心肌梗塞和中風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