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林鄭反問「肥彭」怎平息示威浪潮 可能問對了人?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反修例示威浪潮持續逾4個月,港府對當前亂局幾近束手無策。前港督彭定康早前指出,特首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蒙面法的行為瘋狂。林鄭周二(8日)回應新華社記者提問時,反問如果類似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國家,「肥彭」會如何處理。
林鄭這一問,可能真的問對了人,香港人認識的「肥彭」是他前港督的身份,但當年他回到英國之後,就獲任命處理纏繞幾十年的北愛爾蘭警政問題。當時彭定康領導獨立委員會,深入研究當地警民關係破裂的底因,最終平衡各持份者要求,於1999年發表報告,建議重組北愛警隊、成立獨立具實權的監警機構等,令當地警民關係重回正軌,被認為是國際上重建警隊信譽的一次寶貴經驗。

+53

北愛亂局:傳統宗教衝突掀警政問題

警政問題在任何地區都有一些共通點:政府要靠警隊維持公共秩序,往往賦予警察許多特權,尤其在面對一些較嚴竣的社會環境時,對警方的過度執法問題傾向「寬鬆處理」,但很多時令民眾更加不滿政府處理偏頗,從而激發更多矛盾,甚或將對政府的仇恨轉移到警察身上。

而當年「肥彭」處理的北愛警政問題相當複雜,背後更掀涉數百年的矛盾。愛爾蘭島傳統上親天主教,英格蘭則是新教為主,新舊教派衝突持續數百年。1922年英國和愛爾蘭分治後,南愛爾蘭獨立,北愛則劃歸英國。於是北愛同時存在較親英的移民(保皇派),以及親天主教愛爾蘭本島人(共和派)。而當時倫敦政府的政策,天主教徒在北愛受到各種制度上的歧視,例如選區劃分、就業等。而當時在北愛的皇家阿爾斯特警察(RUC)訓練較軍事化,權力亦相當大,可隨意搜身、拘禁,執法時亦屢被指針對天主教徒。

六十年代末,北愛的民權運動興起,民眾上街要求改善人權問題。不過親英的保皇派認定這是一場叛亂,意在推動北愛脫離英國搞獨立,其後倫敦政府對運動展開強力武力鎮壓,觸發無日無之且血腥的衝突。在整整三十年間,兩派不斷爆發武裝衝突,死亡人數以千計。

彭定康20年前負責北愛警政改革,得到相當成效。(資料圖片)

兩派停火後 警隊改革成重點

1998年,兩派在多次對話後同意停火。該年4月的《貝爾法斯特協議》,倫敦政府承認北愛大部分人民同意留在英國,但同時與愛爾蘭有緊密連結。搞清楚北愛爾蘭的地位問題、基本原則,為時30年的衝突亦走向緩和。

但協議其中一個必須全面處理部分,是化解RUC與天主教徒之間長年累月的積怨。因在30年的動盪時期,RUC強力鎮壓示威,隨意凌辱、毆打示威者,又聯合保皇派民兵、黑幫等組織襲擊共和派人士,並阻撓刑事調查、銷毀證據,也不須為其行為負責;共和派則以伏擊、汽車炸彈襲擊等手段反擊警察,雙方仇恨深種,事件也經常波及無辜平民。

所以《貝爾法斯特協議》簽訂後,警政問題成為兩派爭議核心。共和派認為RUC必須解散重組,保皇派則認為RUC必須原封不動。兩派各持己見之下,剛卸任港督的「肥彭」就接下這個燙手山芋。

北愛警政問題纏繞多年,經彭定康報告的建議,改組為現時的PSNI。(PSNI網站圖片)

彭定康報告:全面改革警政 警隊形象大幅改善

彭定康卸任港督後,於1998年接受時任英國首相貝理雅所託,領導新成立的獨立委員會,推動北愛警政改革,促成兩派人士對話。身為天主教徒的彭定康,並沒有因為宗教立場倒向其中一方,而是嘗試中間落墨。1999年9月,委員會發表名為《A New Beginning》的報告,提出多達175項建議。報告亦被稱為「彭定康報告」。

主要的建議,包括RUC不須完全解散,但改名為北愛爾蘭警察(PSNI),徽號亦要更改,去除過往警隊予人的負面、偏頗印象;警隊獨立於行政部門,改由各黨派的議員和公眾人士擔任委員的警察管理局管理;警員招募比例,保持天主教和新教徒各佔一半;設立獨立於警察體制的投訴制度;警隊道德守則和誓詞加入保障人權要求;警局不再掛起英國米字旗等等。

當時報告出爐後,短期內是受到親英派及共和派雙方同時批評。不過北愛自治政府其後認真吸納了建議,分階段付諸實行,20年過去,絕大部分的建議已經「找數」。部分建議例如警察招募比例各半、改革監警制度,受現實資源等限制,未必可十全十美實行。

不過無可否認,「彭定康報告」後,北愛爾蘭全面改革警隊,公眾對警隊觀感有大幅改善。根據當地司法部2017/18年度調查,81%人對警隊整體工作有信心;51%受訪者對認為警隊工作表現「好」或「非常好」,比2007/08年度升10個百分點。

反修例示威中,警方執法行動不時引起爭議。(余俊亮攝)

近半市民對警隊零信任 獨立調查在所必須

在今日香港,警民關係已跌至谷底。較早前中大調查更加指出,48%受訪者給予警隊0分評價;各種針對警方的指控,即使警方多次澄清仍然不斷發酵;警方近日在各區處理示威期間,不斷遇到街坊包圍指罵,有警員遭單車擲中受傷時,圍觀者的第一反應竟是歡呼拍掌。這種現象確實不健康,但明確顯示警隊公信力已受重創,如可挽回公眾對警隊的信心,是未來無法迴避的一大議題。

持續逾4個月的示威浪潮,警權問題已超越逃犯條例本身,成為最主要的矛盾,惟在目前機制下,連調查權力都沒有、組成方式亦缺乏足夠公信力的監警會,最快也要明年初才公布6月9日至7月2日期間的首階段研究報告,顯然難以回應不斷變化的事態發展;社會上不同光譜的人士,都再三建議政府應該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釐清示威浪潮始末以至警隊管理等制度問題,難道特區政府希望香港再走北愛爾蘭的舊路,任由社會亂局持續惡化甚至失控,大批持不同政見人士以至警察都枉送性命,累積成纍纍血債才悔不當初?

又或者,從積極面來看,既然如北愛爾蘭般,延續數十年、數百年的仇怨,也可以透過一個公正持平的獨立委員會化解,林鄭月娥還在等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