豉油標籤成分看致癌物 留意醬色Ⅲ、Ⅳ

撰文:王丹麟 李慧妍
出版:更新:

豉油是常用調味產品,消費者委員會公布測試結果發現,有醬油含可能令人類致癌的4-甲基咪唑,其中含量最高的醬油,每日食用2毫升(少於半茶匙),便攝取了31.8微克4-甲基咪唑,超過美國加州規定須在產品上附警告的29微克指標,香港則沒有相關規定。
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4-甲基咪唑列為2B級致癌物,烘焙類食品如麵包都可能含有該種物質。雖然有資料顯示,長期進食過量有可能致癌,但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物添加劑專家委員 (JECFA)指一般食用分量,不會對人構成健康問題。

由於現時香港沒有規定須在產品上加警告字眼,消費者便得從食物標籤成分中自行辨別。(李慧妍攝)
市民可從醬油標籤看到E150c、E150d、醬色Ⅲ或醬色Ⅳ等字眼。(消委會圖片)

一般食用分量不構成健康問題

為增添食物色澤,製造商會在產品中加入焦糖色素,包括4種常見色素:醬色I、醬色II、醬色III和醬色IV,在預先包裝食物的成分/配料表上,使用的國際編碼分別是150a、150b、150c及150d。醬色III和IV是由銨類化合物與碳水化合物在高溫高壓下製成,可能產生4-甲基咪唑。

由於現時香港沒有規定須在產品上加警告字眼,消費者便得從食物標籤成分中自行辨別。如見到E150cE150d醬色Ⅲ醬色Ⅳ等字眼,可多加注意。 

IARC將致癌物以4個等級分類:

第1級風險最高,即是有充分證據指該物質對人類致癌,包括煙、酒精等;
第2級再分2A及2B,2A級是指可能令人類致癌,動物實驗證據充分,但臨床觀察的證據有限,包括高溫油炸品炸薯條、薯片等;
2B級代表臨床證據有限,而動物實驗的證據亦不充分,包括泡菜、柴油燃料等;
第3級是無充分證據顯示會使人或動物致癌,包括糖精、抗生素達普頌(Dapsone)等;
第4級的物質便代表沒充足證據顯示會令人致癌。
資料來源:世衞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

市民平日食蒸飯,也會加入大量豉油。(資料圖片)

舉辦烹飪課程的純素教學工作坊Happy Plantarian創辦人Tansy指,醬油具為菜色提味的作用,選購醬油時,應以成分天然為主,例如日本一些醬油只用大豆及海鹽製成。她提醒要留意產品上的成分標籤,愈少添加劑愈好。

市民驚訝半茶匙有風險

家住藍田的李太指,聽到有豉油驗出「4-甲基咪唑」超標,每日進食2毫升(不足半茶匙)存有致癌風險,她即驚訝地說:「咁咪落少少都已經好勁!我有時都唔止落一茶匙。」她續說,隨著年紀增長,選擇豉油前會了解成分,「之前睇新聞教要揀含鈉量少的豉油,我都會睇清楚每個牌子含量先買。」

對於九龍醬園金牌生抽皇被驗出含菌量超標,李太表示,多年前曾買過該牌子豉油,惟市面上難以購買,近年多選擇李錦記、淘大的豉油,「我信名牌豉油,比較有保證,新牌子就唔多信,都唔會買。」

家住中環的張太是九龍醬園的熟客,她說已食該牌子豉油十多年,「佢哋係本土製造,當然要支持啦。嗰種豉油嘅原味,食落係唔同啲。」她說不擔心該牌子的金牌生抽皇被驗出含菌量超標,「豉油係煮熟先食,又唔係生食。我平時炒菜都只落1、2滴,唔會好擔心。」

(《選擇》圖片)
(《選擇》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