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 48歲男病患曾訪瑞士
瑪嘉烈醫院發言人今(27日)公布,一名48歲男患者在5月29日因肺栓塞入院接受治療,先後入住深切治療部和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其呼吸道樣本經檢測後,在6月24日確定帶有耳念珠菌,為本港首宗檢測到的耳念珠菌個案。該病患並無感染徵狀,而在入院前曾到瑞士旅遊,現正於傳染病中心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
衛生署指,該名48歲男病患於5月19日因肺栓塞,入住瑪嘉烈醫院深切治療部。病人於6月中抽取的氣管內膜分泌樣本檢測到耳念珠菌,結果其後經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化驗證實。他現時情況穩定,於瑪嘉烈醫院接受隔離。醫院仍在進行接觸者追蹤的工作。
醫院則指,根據既定指引,對病患的緊密接觸者展開追蹤篩查。而感染控制組已將有關個案呈報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及衞生防護中心,與有關部門及衞生防護中心的專家商討,並加強執行各項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徹底清潔及消毒相關病房、加強病人及環境篩查、及嚴格執行接觸傳播防護措施,加強員工及病人手部衞生。
耳念珠菌抗藥性偏高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解釋,念珠菌是一種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的真菌,尤其在濕和暖的環境。在人體,念珠菌常見於口腔、消化道、皮膚及女性陰道。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真菌,但偶然會引致感染,尤其對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士。
此外,耳念珠菌的抗藥性一般比其他念珠菌較高,視乎感染的部位及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感染可從輕微至可能危及生命,甚或致命。用作治療耳念珠菌感染的藥物組別,基本上與現時普遍用作治療嚴重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藥無異,這些藥物已在港註冊並在本地市場銷售。然而,耳念珠菌對不少藥物具有抗藥性,故對治療方案構成限制及影響成效。
自2016年起,耳念珠菌在不少海外地區,包括北美、歐洲及其他區域越趨流行,醫療機構亦出現與耳念珠菌有關的爆發個案。發言人強調,正確使用抗菌素和保持個人尤其是手部的衞生,對防止耳念珠菌出現和交叉感染至為重要。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念珠菌屬真菌,在人體及四周環境經常存在,故相當常見;但有部分品種對治療念珠菌感染的藥物出現較大抗藥性,耳念珠菌是其中之一,近年在歐美等國流行,主要受影響為住院的高危病人,「如在深切治療部,剛做完大型手術,住醫院時間長,本身免疫力有問題,做過化療、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的病人,再有耳念珠菌感染後果好嚴重。」不過,他指,感染耳念珠菌並非沒有藥物治療,部分對兩、三種藥物可治療,而且對健康人士影響是微乎其微。
他又表示,約十年前在日本有一名病人的耳道檢測出感染病徵,按傳統改名為耳念珠菌。至於是次香港有零星檢測發現,亦是預期之內,「近年世界各地的微生物實驗室改方法做微生物鑑定,本港醫院也改用蛋白質譜分析儀,用質譜儀配合念珠菌資料庫。今次鑑定是引用新技術,說明是有效檢測。」他強調醫院仍雖加強預防措施,注意個人的手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