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零距離】洪水當前,前行定掉頭?
談起香港的災害,一定離不開跟水有關的如風暴引的風暴潮、水浸和山泥傾瀉。而香港人生活繁忙且工作勤奮,很多時候在大雨甚至水浸期間亦會出門上班和上學。如遇上洪水當前,行人或駕駛者應怎樣應變?
災害風險無處不在,但防災的意識和行動,是人人都能學懂和做到的。「防災零距離」專欄以此為宗旨,由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撰寫,跟讀者從以往發生過的災難去反思和學習,並集結不同地方和專家的防災知識和經驗,希望讓讀者感到「防災」其實不難,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防災零距離】系列四
撰文: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雖然未到正值風季的時候,近日大家已受不同程度的暴雨及雷暴影響。早在5月底,新界西在黃色暴雨警告下已發生水浸事故,有村民的家物品被淹,有車被困在水中。去年8月底,黃色暴雨警告下,大埔多區被黃泥水淹沒,大尾篤村馬路的洪水如像急流,場面震撼。
水位6吋深已可令人被困
- 如果洪水迎面而來,應該改變行走方向,盡量遠離洪水,避免在洪水中行走,6吋深的水位已經可以令人不能行走而被困。
- 如在沒有選擇下在洪水中行走,可利用一枝竹竿探測地面情況,以防跌進低於地面的地方或踏上危險的物件。
- 如路上滿佈泥濘,當心行走每一步,因為泥濘是非常滑而令人跌到。
- 遠離電線或電纜。
駕駛中面對洪水:掉頭
「Turn Around, Don’t Drown(掉頭, 別被淹!)」 是美國國家氣象局教育市民別在水浸中駕駛的口號。原來,看似不太深的水浸情況,兩尺水深足以令車子失控和被沖走。跟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每年在美國因水浸導致的死亡個案,都是發生在被沖走的車輛中。很多個案是由於車子在洪水當前仍然前進而被沖坎所致。所以,駕車時遇上水浸,就應該掉頭離開,不要嘗試在水中駕駛。如洪水從四方湧至,要盡量離開汽車,除非急速嘅洪流而令人無法離開。
在淺積水小心車輛受損而引致潛在危險
倘若車輛在無選擇下需要在淺的積水中行走,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前工程師盧覺強教路,不應該加快速度駛過,反而要慢慢行駛以減少濺起的水花進入引擎,因為濺入的水可以導致短路和令車輛死火。
家中被水浸影響:留意電器安全
倘若因為洪水而需要暫時撤離住所,要留意以下數點重要的安全提示,尤其是有關觸電的風險。外國每年都有不少因水浸引致觸電而死亡的個案,去年8月在廣東潮州暴雨釀成的水浸,便導致最少四人因觸電而死亡。
- 把電器抬至較較高位置
- 出門前把無需長期開啟的電器(如電視、冷氣、電腦、網絡器)的插頭拔去,如果家居有機會水浸,就要把所有電源包括雪櫃的電源也拔去。
- 盧覺強工程師教路,浸濕了的電器或拖版,如再使用可能會有短路而引致火警的風險,不應該再使用。
- 檢查去水口,確保去水口沒有關上,以確保家中積水可以由去水口流走。
- 留意家中的化學液體(如清潔劑、漂白水)的蓋要蓋好,以防有毒化學液體因水浸而染污整間屋。
- 如有需要,可以把重要文件、藥物紀錄、保險文件或財務文件作電子備份,以免被水浸破。
根據國際上重要的災害數據資源庫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資料, 在2001-2017間全球有超過96萬人因水浸而死亡,即平均每年有超過6千人。雖然現時在香港因水浸直接導致的傷亡不算常見,但在全球暖化催生極端天氣下,大家可能遇到愈來愈嚴重和頻密的暴雨情況,及早做好預防絕對是需要的。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網頁及Facebook專頁)透過推行多元化的活動,包括專業培訓課程、研究項目、社區教育活動、以及政策交流與學習平台,與社會不同界別的人士、救援人員、學術界及社區伙伴合作,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共建安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