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互惠共享 單親媽媽一改內向性格 熱心做義工感染他人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當大家抱怨城市人的關係變得疏離,美麗的情緣卻在社區暗角萌生。
有機構辦「社區互惠銀行」,鼓勵基層家庭參與興趣班,學習新才能,再將技能傳授他人以儲蓄社區積分,繼而將積分換取「生活所需品或服務」。這個平台除了讓基層直接獲得物資的援助,亦讓受助人之間結連。
阿菁自2010年起成為存戶,從其他存戶身上學曉剪髮後,成為剪髮義工隊的中堅,因而認識了單親家庭成長的小男孩華仔,定期為他理髮。幾年後,華仔又義務為阿菁女兒補習,阿菁因而由受助人變成受惠者。作為單親媽媽的阿菁參與計劃後,亦由內向變得開朗,不時笑得合不攏嘴,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學來的才藝。

阿菁與金英(右)二人在社區互惠銀行中認識,二人是師徒,亦是朋友。(余秋婷攝)

與小男孩一月一會剪頭髮

5年前,一個單親家庭成長的小男孩華仔走入社區中心,跟阿菁說:「姨姨,我想剷光頭髮。」當時阿菁初成為剪髮隊的義工,手藝還未純熟,每剪一刀,心情都異常緊張,華仔就成為了阿菁人生的第三個客人,她笑說:「當時我的心在滴汗,其實我不懂得剷光頭髮,於是我就跟他說光頭仔好肉酸,叫他不要剪得太短,頭髮長了,我下次再幫你剪。」

後來,華仔會定期到中心剪髮,二人聊天時,阿菁才知道他剷光的真正原因,由於媽媽要打幾份工作養家,華仔心想剷光頭髮的話,相隔長一點日子才剪髮,那就可以更省錢,「我當時覺得我好想幫佢,但我只懂得剪髮,於是我們就相約每月剪一次。」後來華仔更帶弟弟來找阿菁剪髮。

「不要以為是我在單方面幫助這個小朋友。」
阿菁

阿菁說到這裡,不禁笑起來。現在小男孩變成大男孩,已經中學畢業,有份安穩的工作,不用再找阿菁剪髮,不過這段社區情緣未有因此完結,阿菁的女兒不時致電給華仔問功課,抽到時間的話,華仔更會上門為阿菁的女兒補習,「我依家受惠比他多,你不要忘記,我剪髮都不過是幾十元,但補習一個小時要百幾二百元,哈哈。」

採訪當日,阿菁的包包都是自家製,從互惠銀行中學來的手藝製作。(余秋婷攝)

一改文靜 由呆在家中到投入社區

阿菁是互惠銀行的首批存戶,編號為112,經朋友介紹而參與,她回想當時的自己比較內向,在旁的社工亦頻點頭,覺得她很文靜,話不多說。與丈夫分開後,阿菁與女兒倆口子同住葵涌,「當時的生活很悶,只會對著女兒,有時唔開心都不會跟朋友說,因為他們可能又會問你的婚姻狀態,我又不想多說。」反而在互惠銀行中遇上遭遇相似的朋友,有時更兩個家庭相約飲茶食飯,「你帶個女,我帶個女,大家一齊食飯,兩個大人,兩個小朋友一齊食飯,都好開心。」

阿菁由經常呆在家中,變成流連社區中心,早上把女兒送到學校後,就往社區中心,參與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如穿珠班、皮革班、剪髮班等,又或製作不同的手工藝品,然後到下午3點再把女兒接回家。她笑說:「當時樓下的保安會問我是否上班去,我笑笑口回應,我只是去做義工。」眼前的阿菁,滿臉笑容,說話滔滔不絕,完全想不到從前的她只會呆在家中。

開班教學獲40積分 16積分換午餐肉 

自己需要自己製就是阿菁的信念,每次學來的手藝都可以應用自己生活需要之上,早前阿菁上了皮革班,然後自家製了髮型師腰包,方便他參加剪髮義工隊時使用。學以致用之外,阿菁亦由存戶身份變成導師,以賺取更多積分,換取更多「生活所需品或服務」。

阿菁第一次授課,教「蝶古巴特手藝」,將餐巾紙的印花剪下,用特殊膠水黏貼,為家飾品做改裝,阿菁形容當時自己心情好緊張,說得結巴,聲量又小,不過她說:「因為教的時候,你用心,將學曉的傳開去,就算你教得不太好,別人亦感受到你的熱誠。」

只要做義工就可以累積積分,賣旗可增80積分,教興趣班可增40分等,而互惠中心內的物資有各式罐頭,亦有日常用品、家電產品等換領,16分可以換一罐午餐肉,約200分可以換電水煲等。阿菁現時戶口有1980積分,問及如何使用積分,她說:「屋企無米就換米,無洗衣粉就換洗衣粉,有時去社區中心,會順便換豆豉鯪魚,然後回家炒個菜就一餐。」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自2010年起,於社區推展創新性「社區互惠銀行」計劃,一方面讓匱乏社群獲取由外界捐贈的生活所需物品,以紓緩其經濟負擔,另外,則為提升他們自助互助的能力,並冀以發展為一股強大的社群動力, 共建互助互惠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