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張文光︰最重要傳承、拒絕遺忘 令夢碎的人續懷希望
六四事件30周年,下周二(4日)會如常舉辦集會悼念。支聯會常委張文光回憶30年前的八九民運,「五月的陽光在照耀」,天安門廣場的日日夜夜,香港人的心情隨之起伏,鎮壓傷透香港人的心,從支聯會當年擔起「平反六四」的旗子,無想過平反路要走超過30年,但現在開始明白已故的支聯會主席司徒華所講,民主道路是崎嶇、漫長的。他指,守護記憶尋公義,「令夢碎的人繼續懷有希望」,令這個城市因而美麗,「試想下,世界上有哪個城市,可以為一場運動,30年來在維園燃點燭光。」支聯會希望市民團結,如果不堅持承傳,記憶被掃入歷史的地毯底,不利於人間的公義。
「試想下,世界上有哪個城市,可以為一場運動,30年來在維園燃點燭光。」
張文光與支聯會秘書李卓人今早(1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上憶話當年和使命。「若問我想找的所在/找/找我的將來/為著我心中的希望/生命已擲門外」,張文光憶起30年前的往事,就想起由杜雯惠當年創作的這一首「寫得憂怨」的歌《五月的陽光》。他指,或者當時香港人被視為「天真」,認為北京青年可以改變時政,天安門廣場的日日夜夜,學生絕食,救護車聲不斷,香港人的心情隨之起伏,創造出150萬人的遊行。李卓人憶述,八九民運之際,對於未來、對於民主,「是一個好有希望的時刻」,但坦克粉碎了這個希望。
支聯會於是擔旗,認為要為六四「做些事」,「這場鎮壓傷透香港人的心。」張文光坦言,當時無想過平反路要走30年,現終於明白華叔所講的民主路是漫長、崎嶇。30周年,以「記憶」」、「公義」、「希望」為主題,張文光演繹其意義為守護記憶尋公義,令夢碎的人繼續懷有希望,令這個城市因而美麗,「試想下,世界上有哪個城市,可以為一場運動,30年來在維園燃點燭光。」
張文光指,六四集會的特別,在於有極大多數港人實質上的支持,即使不同政見都會問心有愧。即使每年參與人數有高有低,但六四集會是不能夠被輕易阻止,燭光會在其他地方遍地開花,六四集會令香港人知道團結就是力量,30年的堅持是艱難的,但堅持是「拒絕遺忘」,否則會被掃入歷史的地毯底,不利於人間的公義。
李卓人:晚會目的在譴責 毋須糾纏是否愛國
李卓人認為,雖然至今未能達成平反,但最重要是傳承六四的記憶及精神,為在北京無法發聲的人發聲。然而在雨傘運動後有思潮改變,新生代提出要「切割」,建設民主中國不是香港的責任,李卓人希望年輕人想清楚,香港難獨善其身。「彼此都明,我們都是雞蛋。」出席六四燭光晚會,目的是悼念及譴責,毋須糾纏於是否等同是愛國的行為。張文光直言「我是一個愛國的人」,但不等於愛黨、擁護政權,因為愛國所以接受不到用機關槍射向國民。
張文光指,猶記得首5年參與集會人數多,但往後有若干年坐不滿六個球場,不過他每年都在門口籌款,有一段日子,見到年輕人來、學生來,聯群結隊,「穿住校服來…令大家覺得好有希望。」近年有大學學生會自行舉辦論壇,他都支持,因為最重要是承傳記憶,沒有「記憶」,「承傳」兩個字就會消失。對於交捧,張文光指,老一輩的人都希望有更年青、有朝氣、信念的人,願意承擔重擔。
華叔同我講『我看不到(平反六四)啦,你會看到』,但有時我都會想,或者我都見不到啦,下一代可以。
在節目的最後,張文光分享,當時香港好多不同想法的人,都想成立一個團結所有人的組織,於是他向華叔講「這件事一定會成功。」並一口答應就算輸都去。張文光認為能夠傳承至今已不是「失敗」。
華叔向他講過,自己看不到平反那天,但張文光會看到。三十年了,「但有時我都會想,或者我都見不到啦,下一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