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做運動心電圖亦驗不出病?一文看清醫生建議做哪些檢查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心臟病在本港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號殺手。曾患冠心病、兩條半血管均堵塞的中學教師譚志雲直言,病發前可以無甚病徵,令人防不勝防,「就算我每5年做一次運動心電圖及照超聲波,都發現唔到有心血管問題﹗」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劉育港醫生指出,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症狀及風險因素等作評估,繼而決定病人應接受哪種檢查,現時一般有運動心電圖、超聲波、電腦掃描、心導管等檢查,不過由於部分檢查會產生輻射,並不建議病人短期內多次接受檢查。

譚志雲幸在「通波仔」後恢復健康,半年後已可再次延續跑步生涯。 (鄭翠碧攝)

今年60歲的譚志雲雖然是長跑常客,兩年前卻突然在渣打馬拉松中暈倒,揭發自己患有冠心病,四條心臟血管中有兩條半均已堵塞,險些猝死,幸在「通波仔」後恢復健康,半年後已可再次延續跑步生涯。

延伸閱讀:【冠心病】長跑常客患病不自知 跑渣馬險猝死 術後延續長跑人生

劉育港表示,隱性心臟病患者在日常可以無甚病徵,但若在沒有充足準備下做運動,加上比賽場上氣氛高漲,就可能誘發心臟病,「旁人催谷,搖旗吶喊,自己想做好成績,可能就唔為意,血管內壁膜如果突然破裂,就會病發。」惟他強調相關死亡率不高,十萬人當中才有一人。他認為,不少隱性心臟病患者亦會驟然暴斃,不過因運動猝死更為「顯眼」,被媒體所報道,才顯得運動猝死的風險看起來很高。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院長劉育港醫生指,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症狀及風險因素等作出評估,繼而決定病人應進行哪種檢查。 (受訪者提供)

他強調,做運動對於身體是利多於弊,如隱性心臟病者沒有做運動的習慣,心臟病發的機會或更高。而心臟病患者在穩定病情後,亦可再次循序漸進地做運動,有助減低疾病復發機會,「可以令其他血管保持暢通。」

冠心病康復者術後兩周可運動 按部就班​看身體狀況

劉育港稱,冠心病的康復者在術後兩周可以開始做運動,數月後可以做中等劇烈程度的運動,即緩步跑、踩單車、打球等都無問題,惟強調必須按部就班,「例如今日做10分鐘,如果覺得好攰就暫停,幾日後如覺得可以就加到15分鐘,一路加到可以每日做30分鐘,一星期做5日。」

他強調,做運動時如出現異常氣喘、胸痛、冷汗、頭暈、心跳不規律等,就應先停下來,「看看症狀有無消失,如果無就應看醫生,了解是否需作進一步檢查。」如想參加比賽,亦可先諮詢醫生意見。他提醒,患有心肌肥厚症或主動脈心瓣狹窄者,就只可做更為輕鬆的運動,例如急步走路。

(香港01製圖)

譚志雲指,自己在病發前,每5、6年會看一次心臟科醫生,做運動心電圖及照超聲波,但都無發現到心血管出現堵塞,他現時會建議身邊朋友應定期檢查血管。運動心電圖可以檢查心臟活動的電流波動是否正常,而心臟超聲波就可顯示心臟結構及功能有無缺陷,不過如欲了解血管堵塞情況,電腦掃描(CT Scan)及心導管檢查就更為適合。

電腦掃描及心導管檢查產生輻射 不建議短期內多次做

劉育港表示,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性別、年齡、症狀及風險因素等作出評估,繼而決定病人應進行哪種檢查,「如果覺得有八、九成機會有心臟病就做心導管檢查,如果得五成就做其他。」他直言,由於電腦掃描及心導管檢查會產生輻射,並不建議病人在短期內多次接受檢查,「如果做了電腦掃描,無任何發現,健康亦無變化,十年內都不用再做。」他指除了心導管檢查只可在醫院內進行外,其餘三項檢查在私營診所亦可提供。

記者翻查網上資料及佯裝顧客致電數間私營醫院及診所查詢4項檢查的收費,發現運動心電圖定價最低,最便宜只收2300元;而心臟超聲波平均價格在2500元至3000元;電腦掃描定價由6700元至8290元不等;而心導管檢查收費最貴,可達36,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