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年】臥龍自然保護區守護者 風雪中保育大熊貓廿載
攀上海拔5,040米的雪山,走過嶙峋陡峭的峽谷,趟過清澈湍急的溪流,在樹林深處安裝紅外線相機,記錄稀有野生動物蹤跡,這些有如生態紀綠片的場景,卻是巴朗山鄧生保護站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
從事野生動物調查約廿載的楊帆,試過兩次「偶遇」珍稀的野生大熊貓慵懶地趴在樹上睡覺,亦試過躲避牦牛而不幸遇上雪崩,被沖落4米深懸崖,命懸一線,靠捉緊樹枝幸而「保命」並獲同伴救援。儘管工作環境惡劣,但每當楊帆在收回隱閉相機、看到拍下大熊貓、雪豹及水鹿等野生動物的珍貴影像,便感到滿足。
系列四之三
野生大熊貓嗅覺靈敏 20年來僅親眼見兩次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汶川縣西南部、邛崍山脈東南坡,面積約20萬公頃,是「國寶」大熊貓的主要棲息地之一。保護區分為木江坪、鄧生及三江保護站,合共逾100名護林員,負責每年9月至翌年4月的護林防火工作,亦要從事野生動植物科研及保育,及反盜獵、反盜伐木材等行動。其中巴朗山鄧生保護站有14名護林員,楊帆正是其中一員。
原是牧民的楊帆,考過獸醫資格,在保護站參與過大熊貓野外普查、雪豹調查等項目。他說,大熊貓視力不好,但嗅覺靈敏,遠處聞到人的氣味就會逃走,故20年來僅見過兩次野生大熊貓:「有次休息時,一抬頭見到對面樹上有隻大熊貓趴著睡覺,好驚喜、好開心。」
避牦牛遇雪崩 徘徊生死邊緣
研究人員會根據野生動物的腳印、糞便,了解它們的出沒狀況,尋找合適的位置安裝紅外線熱感相機,以記錄動物蹤跡。這項工作看似枯燥,但在野外環境其實危機四伏,有一次,楊帆在途中遇到牦牛坐在路中間,他唯有從狹窄的路旁離開,但頓時發生雪崩,偌大的雪球從高跌下,將他連人帶雪墮進4米深懸崖,徘徊生死邊緣:「幸好當時捉住樹枝,懸崖下方有個小位置支撐,隊員才能即時救援。」儘管如此,他仍很享受動物帶來的回報:「調查工作很特別,可以保護大熊貓。」
除大熊貓之外,保護區內另一標誌性的稀有動物,就是被稱為「雪山之王」雪豹。雪豹多居於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地帶,早年因非法捕獵等導致數量急劇下降。2009年臥龍首次透過紅外線相機拍下雪豹蹤影,其後保護站展開雪豹監測及保育調查。
研究人員明猛指,半年一次記錄雪豹分佈地區的工作,要在零下數十度的惡劣天氣下,從最低海拔向5,000多米高山前進,更時常要從逾1米積雪內,挖出先前佈置好的紅外線相機。
保護區的工作環境嚴峻,更是危機四伏,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副主任夏緒輝表示,從事研究的工作人員需喜歡生態保育及犧牲精神:「在大山中能靜下心,並有一定保護區管理專業知識。」
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小平則指,近年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逐步恢復,2000年的第三次野生大熊貓普查錄得136隻,至2012年第四次普查上升至149隻,而保護站於前年起實施管制、不作開放,以加強保育工作。臥龍管理局鄧生保護站負責人王超表示,曾有個別背包客擅自進入保護區,違反相關管理條例,受到林業行政處罰。
而為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的保育意識,海洋公園本月起推出生態旅遊團,參加者可到訪須經特別申請才能進入的保護區,跟隨護林員深入鄧生原始森林尋找野生大熊貓,參與大熊貓科研普查,在科研人員帶領下設置專業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