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十年】麵包袋棄置量登三甲 連鎖店濫派 一包多袋成災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2017年麵包袋棄置量逾2.67億個,在堆填區膠袋排名榜中位列第三,總棄置量更是超市、便利店、健康護理和化妝品店總和的兩倍多。
麵包袋濫派問題嚴重,「袋中袋」情況多年來未解決,皆因大型麵包連鎖店均以食物品質、衞生、顧客需要為由,堅持把每個麵包入袋,前線員工亦順手把已有包裝的麵包再放入手挽膠袋,「一包多袋」情況至今仍屢見不鮮。
應否把麵包袋納入膠袋徵費的涵蓋範圍,環團意見不一。有人認為市民自備器皿買包不普遍,應先鼓勵生產商停止預先包裝;也有人認為應納入收費範圍,杜絕濫派膠。隨垃圾徵費即將落實,環團相信有助推動市民拒絕過度包裝,屆時商戶不能再以「顧客需要」作為「包膠」的擋箭牌。
系列四之一

膠袋徵費十年系列

麵包袋棄置量登三甲 連鎖店濫派 一包多袋成災​

棄置量按年升15% 徵費擬加價、冷凍袋或收費

環保袋濫發成災 年棄千萬個 成環境災難之源

環保署推「二次袋」 超市、便利店「一袋兩用」

麵包袋濫派問題嚴重,「袋中袋」情況多年來未解決。(資料圖片 / 余俊亮攝)

根據環保署資料,2017年被棄置到堆填區的麵包餅食店膠袋達2.67億個,較2016年僅減少0.4%,但與2009年首階段膠袋徵費計劃實施第一年相比,仍輕微增加約500萬個。記者本月走訪多間大型連鎖麵包店,包括美心西餅、東海堂、聖安娜餅屋、山崎麵飽及A-1 Bakery;參與「一個麵包袋夠晒數」約章的四個麵包品牌,包括超羣麵包西餅、君蘭餅店、Pie & Tart及百樂麵包店。

獨立包裝或散裝包 都變「袋中袋」

麵包屬於非氣密包裝的食物,即使麵包有獨立包裝,仍可向店員免費索取膠袋。據記者觀察所見,聖安娜餅屋,以及美心集團的美心西餅和東海堂,堅持把大部分麵包預先包裝,美心西餅和聖安娜餅屋更有分店職員主動為顧客提供額外膠袋,形成「袋中袋」。

保留現場烘焙的麵包店,一盤盤的新鮮麵包直接從焗爐取出,毋須額外包裝,不少人認為較環保,但麵包送到收銀台上時,即被店員獨立放入保鮮袋,再放入大膠袋或紙袋,同樣形成「一包多袋」。

以A-1 Bakery為例,市民購買兩個或以上麵包,店員會獨立入袋,再放入大紙袋。然而,荃灣港鐵站分店曾嘗試不提供麵包托盆,放置卷裝保鮮袋供市民自行入袋,記者發現不少市民自覺把選購麵包放入同一膠袋,便付款離開,可見市民對一個袋放多個麵包的做法並不抗拒。

↓↓↓麵包店膠袋使用情況↓↓↓

+4

需否預先入袋 麵包店設雙重標準

為何麵包需要預先包裝?旗下有超過200間麵包店的美心集團回覆指,著重食物品質及衞生,亦因應顧客需要,個裝麵包會預先入袋;又提醒員工及鼓勵顧客盡量減用膠袋,員工亦不會主動提供額外膠袋。然而,部分美心西餅的分店設現場烘焙,麵包亦沒有預先包裝,形成雙重標準。

同屬大型連鎖麵包店的A-1 Bakery,旗下分店部分設現場烘焙,也有分店因空間有限,需把麵包由工場送往店舖,兩者均不設預先包裝。發言人解釋,會對所有產品進行保質期測試,同時規定運送麵包過程必須使用麵包盤頂蓋,確保麵包不能暴露於空氣中,麵包盤也不能置於地上。當送至分店時,發言人指員工必須先消毒雙手,戴上手套方能夾包,麵包不設預先包裝也沒有影響店舖運作。

簽署《約章》品牌只剩4個

環保團體綠領行動在2015年,即第二階段膠袋徵費計劃剛開始時推出《一個麵包袋夠晒數》約章,原本有六個品牌參與,承諾遵守三大要求(見表)。目前有兩個品牌已結業,餘下四個品牌涉及38間麵包店。據記者觀察,只有君蘭餅店大部分麵包預先包裝;超羣麵包西餅即使是現場烘焙,但小部分忌廉檳、大件蛋糕仍會入袋,店員解釋這些新鮮麵包放涼了就要「包膠」。屬屋邨小店的百樂麵包店,員工直接用一個膠袋裝起多個麵包;而Pie & Tart的食物以紙袋承載,但員工仍會直接放膠餐具入袋,同樣「派膠」。

《一個麵包袋夠晒數》約章
1) 個裝麵包盡量不在店面以平口袋預先包裝,凡惠顧無包裝食品,首個平頭膠袋可獲豁免收費,索取額外膠袋則每個收取五毫;
2) 惠顧非氣密包裝食品,為鼓勵減少使用膠袋,如客人索取額外膠袋則每個收取五毫(不包括因食物衞生問題所使用的膠袋);
3) 若顧客購買多個沒有預先包裝的個裝麵包,盡量以一個膠袋盛載多個麵包。

參加品牌:超羣麵包西餅、君蘭餅店、Pie & Tart及百樂麵包店
已結業品牌:BB BEAR、QunQunPan

何漢威希望,日後市民買麵包時若索取超過一個膠袋,第二個膠袋開始應被收費。(資料圖片)

綠領行動已停止監察簽署約章的商戶,總幹事何漢威認為麵包店有責任「少膠」,直言「有好多方法可防止(預先包裝),非包膠先可以做到安全、衞生」。他認為,堅持包裝的麵包商戶為加速銷售流程,間接助長即棄文化,期望日後市民買麵包時若索取超過一個膠袋,第二個膠袋開始應被收費。

麵包袋棄置量不跌反升

每個膠袋收最少五毫的膠袋徵費實施近10年,「走塑」風氣也開始盛行,但對比2009年與2017年麵包袋年棄置量,反而由2.62億個增加至2.67億個,政府正檢討收費成效。

長春社副總監黃子勁指出,麵包袋毋須收費原意是基於食品衞生,但若麵包本身已有膠袋包裹,就不存在上述問題,麵包店不應再提供第二個膠袋;但從根本而言,麵包毋須預先包裝:「一個膠袋裝五個麵包,是否應比用五個膠袋裝五個麵包好?」至於麵包膠袋應否列入徵費涵蓋類別,黃子勁認為現階段不適合,解釋指若市民有意識自備食物袋或食物盒去買麵包,是好事,但社會普遍仍未有此意識。

但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認為,目前麵包袋納入豁免收費範圍,濫派情況不斷,故有必要納入規管,商戶也可提供減廢誘因,例如走膠袋有現金回贈,才令市民養成自備麵包袋的習慣。對於商戶「包膠」文化,她不禁質疑「細麵包舖都唔包膠,連鎖店十年前都冇咁多膠,現在包膠就會衞生啲?」,直言大公司需有環保決心,才有助源頭減廢。隨着垃圾收費有望明年底落實,鄧敏琳認為,這是一個鼓勵減廢契機,屆時市民會自覺拒絕過度包裝,商戶也不能再以「顧客需要」作為「包膠」的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