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伯髖關節骨折:見到500元也不可執 伊院設不打蠟病房防跌
近年公立醫院每年都有約5500名病人因髖關節骨折而需入院,今年82歲的黃任榮是其中一位。他去年初在茶樓跌倒,造成右邊髖關節骨折,需要到伊利沙伯醫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雖然手術及康復過程十分順利,但他亦坦言現時需避免部分「高危」動作,「不可以『翹腳』、蹲下、彎腰,有姑娘跟我說,『即使見到地上有500蚊也不可以執﹗』」
伊院特別為髖關節骨折病人設一間「長者友善骨科病房」,病房地板與別不同,從不打蠟,以增強摩擦力,減低長者跌倒的風險。
(骨科防跌系列三之二)
跌倒後下肢無力 「行唔到,企唔到」
82歲的黃任榮從24年前起享受退休生活,閒時到公園做簡單運動,到茶樓飲茶。不過,去年1月底他在茶樓品茶後,正準備從洗手間離開時,一不小心,就被洗手間門口那一級矮小門檻絆倒,跌倒在地,撞傷右邊盤骨位置。他當時不感到疼痛,仍步行10分鐘回家,回到家卻立時發覺下肢無力,「開頭以為扭親,但返到屋企發現行唔到,企唔到,開始驚。」
伊院矯形及創傷科脆性骨折統籌護士譚思敏解釋,部分病人在跌倒後,骨頭裂開卻未有移位,所以仍能走路,「但佢行多幾吓就會移位,然後就會無力,無法行路。」
術前無法下床 術後康復快速
黃任榮當時立刻召喚救護車到伊院,入院後3天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把右邊的髖關節換成人工製的假體,等待做手術時,他只能躺在床上苦等,坦言那時心情難受,「周身痛」。幸好手術十分順利,術後翌日他已可「落床」行走,並接受物理治療,10日後出院時,只需以「四腳爪」輔助步行。黃任榮其後再到九龍醫院接受為期一個月的物理治療,康復「神速」,可「拋下」拐杖,至今毋須輔助器具,每天亦只需服用鈣片。
不可蹲下、彎腰 見到地上有500元也不可執
黃伯十分幸運,很快就適應了人工髖關節,形容下肢在術後兩個月已像跌倒前般有力,更笑言自己這一年間曾去過迪士尼樂園,甚至到馬來西亞旅行亦無問題。不過,他亦承認現時需避免部分「高危」動作,「不可以『翹腳』、蹲下、彎腰,也不可坐在很矮的櫈仔上。有姑娘跟我講笑說,『即使見到地上有500蚊也不可以執!』」他解釋,上述動作有機會令人工假體移位,盡量可免則免。他並指,自己以前走路很快,可以「追巴士」,但目前就「慢幾拍」,亦因害怕再次跌倒而少行樓梯。
骨折病人亦可做運動
譚思敏形容黃任榮的康復過程十分理想,不過明言部分病人或會不適應人工髖關節,「他們覺得好似唔係自己的(一部分),又覺得無以前咁有力。」她建議髖關節骨折病人應多散步,如情況許可亦可行山、跑步,「不會說某項運動就不可以做,有病人甚至可以做Gym(健身)﹗如自己不覺太操勞也可以。」她並提醒,多曬太陽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可加強骨骼吸收鈣質的能力。
不可諱疾忌醫 及時求診十分重要
骨骼出現退化的人屬骨折的高危病人,她建議這些病人應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強化肌肉。部分長者更可能諱疾忌醫,即使跌倒仍強忍疼痛,堅持不入院。譚思敏透露,曾有長者跌倒後,「叫工人扶佢去張床,幾日後屋企人發現佢點解幾日唔落床先知道佢有事。」她強調,如果長者跌倒在地後,發現無法再站立及感疼痛,就應立時求醫。
特設長者友善骨科病房 從不打蠟防跌倒
譚思敏續指,伊院在2017年12月新設一間「G9長者友善骨科病房」,提供28張恒常病床,專門照顧髖關節骨折病人。病房設計與一般病房不同,例如病房內的扶手色彩鮮艷,而地板亦從不打蠟,以增強摩擦力,減低長者跌倒的機會,她笑稱,「不過有支援職系同事就覺得這個病房的病床特別難推﹗」
術後不可「翹腳」 以免髖關節移位
G9病房的護士也著重病人手術前後的護理,如關注病人有否出現壓瘡,又為術後病人提供一款「梯形枕頭」。譚思敏解釋,「枕頭用作提醒長者已換了人工髖關節,不可『翹腳』,因為『翹腳』是會令人工髖關節移位。」護士亦會為病人制定出院計劃,了解其有無家人照顧。譚思敏稱,近四成半病人在日間並無照顧者,屬獨居長者或子女需在日間上班,如在評估後認為長者無法照顧自己,護士會建議家人調動時間,或為長者聘請傭工,又或暫時入住護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