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骨折三部曲 每年5500人傷盆骨 伊院改良手術護理開鈣片防跌
長者容易跌倒,造成骨折,最常見的是「脆性髖關節骨折」,近年公立醫院每年都有約5500名病人因髖關節骨折而需入院,未來十多年更可能倍增。
有醫生指出,長者骨折有「三部曲」,60歲時最易手腕骨折;70歲有脊骨骨折;年屆80歲就較易出現髖關節骨折。「一跌再跌」情況不罕見,多達18%長者骨折後,一年內會再次跌倒。骨折豈止行動不便,也可引發各種疾病,更令死亡率大增。
接收骨折病人「大戶」之一的九龍中聯網龍頭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在2015年起恒常推出「跨專科脆性髖關節骨折處理流程」,加強病人做手術前後的護理、教導健康知識,防止病人再跌倒。
(骨科防跌系列三之一)
伊利沙伯醫院矯形及創傷學顧問醫生李建邦表示,近年每年約有5500名病人因髖關節骨折而需入住公立醫院,當中有750人次(14%)入住伊院,而整體數字在2031年更可能倍增至11,000人次。
長者骨折有「三部曲」
醫管局於2013年針對前一年的3,000名髖關節骨折病人作研究,發現入院者平均年齡達82歲,三分之二為女性。研究發現,三成病人曾出現其他骨折。李建邦指出,長者在60歲時最易手腕骨折;70歲就會脊骨骨折;到了80歲就較易出現髖關節骨折。他解釋,當長者跌倒時,大多先以手支撐地面,以致手腕骨折;而隨著年齡日長,長者脊骨亦會出現毛病,「骨質疏鬆令腰骨扁咗,身體向前傾,就容易跌倒。」隨之而來的就是脊骨及髖關節骨折。
18%骨折病人一年後會再次跌倒
長者重複跌倒及骨折的機率不低,伊院矯形及創傷科脆性骨折統籌護士譚思敏指出,18%的骨折病人在一年內會再次跌倒,而4%骨折病人更會在一年後再次因骨折而入院,當中以再度出現髖關節骨折的人最多。李建邦直言,曾有病人右邊髖關節骨折後,左邊髖關節不久後亦告骨折,甚至有病人的脊骨也歪曲,情況嚴重。
骨折病人死亡率高出一般長者數倍
李建邦強調,骨折除了導致行動不便,需依靠輔助工具外,亦可能令長者需長期臥床,並引發肺炎、壓瘡。在2013年的研究,有17.4%的髖關節骨折病人在一年內會死亡,而2013年65歲或以上長者的死亡率為3.25%,相較之下,骨折病人的死亡率高出數倍。
提倡跨專科合作
李建邦表示,由於80%的二度骨折都發生在首次髖關節骨折的首3年內,因此需及早作出介入,防止長者再次跌倒,伊院因而推出「跨專科脆性髖關節骨折處理流程」,並在2015年把做法恒常化。以往醫生在處理骨折病人時,較為重視手術,忽略了手術前後的護理及其他專業人士的參與,而新的流程就提倡跨專科的合作,包括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工、營養師、言語治療師等人。
跌倒不等於骨折 防跌亦需保持骨骼健康
李建邦直言,長者跌倒並不必然造成骨折,關鍵在於骨骼的健康,「如果在平地跌親也會骨折,就屬脆性骨折,需服用防骨質疏鬆藥物。」他稱,昔日骨折病人較少獲處方有關藥物,2013年的研究指出,即使連同維他命D及鈣片計算在內,亦只有15%人在手術前會獲處方有關藥物;手術後亦有77%人未獲處方有關藥物。而伊院去年開始為全部病人提供含維他命D的鈣片,另因應病人情況,為當中約兩成病人開出其他防骨質疏鬆藥物。
李建邦續指,現時病人入院後可在4小時內獲骨科醫生診症,七成病人可在48小時內完成手術,雖然病人或需輪候康復醫院的病床,但平均留院時間為9天,已較2014年高峰時的16天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