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十周年 小學校長:無助提升中文水平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時曾承認,無論「普教中」或「廣教中」均能提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當局認為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與是否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教學語言並無明顯關連。(盧翊銘攝)

「普教中」及「廣教中」不時困擾學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答覆議員時曾承認,無論「普教中」或「廣教中」均能提升學生的中文閱讀能力,當局認為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與是否採用普通話作為中國語文科教學語言並無明顯關連。

2015年,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研究計劃小組向語常會提交《探討香港中、小學如何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研究計劃終期報告》也指出,研究結果未能證明「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有促進作用,對學生的中文科學習成效也沒有負面影響。換言之,「普教中」對中文學習沒有明顯好處或壞處。

施仲謀表示,廣東話作為香港人的母語必須予以保留,惟普通話通用於內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因此具備「經濟價值」,兩者不能互相取代。(吳鍾坤攝)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施仲謀分析,「普教中」對學習語體文有幫助,能夠解決廣東話口語與書面語不一致的問題;缺點在於不能配合香港以廣東話為主的語言環境,加上部分教師的普通話能力不足,未必能夠深入解釋文章,令學生難以理解。

至於「廣教中」,由於廣東話是普遍港人的母語,師生的理解一致,尤其是教授唐宋詩詞時,廣東話的韻調與唐宋時期的韻調相近,朗讀時的平仄、入聲、押韻更佳;其缺點則是不能「我手寫我口」。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明言,「普教中」對提升中文水平並無特別幫助。(余俊亮攝)

自編教材增學生閱讀興趣

施仲謀認為,廣東話作為香港人的母語必須予以保留,惟普通話通用於內地、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因此具備「經濟價值」,兩者不能互相取代。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是部分「普教中/廣教中」的一員,小一至小三中文科採用普通話教學,小四至小六則會採用廣東話教學。校長張偉菁接受《香港01》訪問時明言,「普教中」對提升中文水平並無特別幫助,但由於學生必須熟悉「兩文三語」,因此於初小採用「普教中」是希望為學生提供語境,對日後學習普通話更有利;而由於大部分中學均採用廣東話教學,因此高小採用「廣教中」,讓學生可更佳銜接。

馬鞍山靈糧小學將故事教學滲入中文課堂,例如選用名著《三國演義》作教材,教授學生「起承轉合」的概念。(盧翊銘攝)

聖文德目前會自行編撰小四至小六的校本中文科教材,內容包括經典詩詞、文言文、內地著名文章、台灣著名文章、名人演講辭等等。張偉菁說,自編教材的好處在於彈性較大,亦能緊貼社會發展,及早讓學生認識不同類型文章。雖然此做法對老師的要求更高,需要花更多時間,但張偉菁仍堅持,原因只有一個:「十年如一日,老師只教授同一本書的話,學生永遠沒有進步。」

張偉菁認為,近年學生的語文水平一直下跌,主要因為科技發達,學童透過互聯網接觸大量資訊,而網絡語言相對通俗,無助提升學童中文水平之餘,亦導致他們沒有耐心閱讀。

馬鞍山靈糧小學校長陳美娟認為,「普教中」只是提升中文能力的其中一項因素,同時需要革新教學內容。(盧翊銘攝)

同樣「廣教中」、「普教中」各佔一半時間的馬鞍山靈糧小學,於小一至小四中文科的「普教中」及「廣教中」課時各佔一半,而小五至小六則全面「廣教中」。校長陳美娟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說,學生寫作時充斥大量口語,因此期望透過「普教中」改善相關問題,到小五、小六時,學生大多已習慣書面語寫作;惟她承認,「普教中」只是提升中文能力的其中一項因素,廣東話和革新教學內容同樣重要。

為了提升學生閱讀興趣,靈糧小學將故事教學滲入中文課堂,例如選用名著《三國演義》作教材,教授學生「起承轉合」的概念;課堂過後,學生更會自發借書讀完整本著作,有助提升閱讀動機。陳美娟直言,希望透過創新教學帶出中文科的趣味,倘若教學方法過於保守,很容易令學生對中文失去興趣。

事實上,除學習的語言外,施仲謀還認為,部分小學操練全港系統性評估(TSA),其機械式操練導致教學零碎,無助中文學習。

圓玄小學校長張志鴻認為,強制學生寫閱讀報告是最失敗的做法,閱讀變成功課後,便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鄭子峰攝)

少默書多閱讀 勿嚇怕學生

即將退休的直資學校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校長張志鴻則指,日常生活會影響中文學習,例如現時年輕人習慣以圖像、表情符號代替文字來表達情感,網絡上,甚至官方文件亦充斥不符文法的中文,他說:「(現時)流行用『抓緊機遇』,但『抓緊』是指動物的爪去捉住某些東西,是形容動物的用詞,我們是人類,應該用『把握機遇』。」

究竟怎樣的中文科才不會嚇怕學童?張志鴻建議:減少默書、鼓勵寫作、勿把閱讀當功課、堅持繁體字教學。

課程發展議會的指引建議,小一至小三的發展重點應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小四至小六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盧翊銘攝)

課程發展議會2017年5月編訂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建議,小一至小三的發展重點應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小四至小六應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綜觀「讀寫聽說」,張志鴻認為「聽說」是自小培養,學生應不難應付;「讀寫」則要求學生理解、表達,因此相對較難,需要重點培訓,「首先應少默書、多閱讀,不要嚇怕學生。小朋友透過閱讀能認字,實際上比默書更有效、更重要。」

閱讀興趣方面,張志鴻認為學生發自內心的分享十分重要,因此學校不強制學生寫讀後感,而是鼓勵他們自願分享,字數篇幅不限,然後會將較特別的感想貼上壁報板,「強制學生寫閱讀報告是最失敗的做法,如果閱讀變成功課,學生便會有壓力,如此怎能提起興趣?」至於鼓勵寫作,張志鴻認為老師批改時可用「略改」形式,一來可減老師工作量,二來不會因為「滿江紅」而打擊學生的信心。

表五

上文節錄自第14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8日),《「普教中」十周年 小學校長:無助提升中文水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