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申撥款5,500萬購15套激光雷達 追蹤空氣污染物

撰文:張雅婷
出版:更新:

科技一日千里,或可應用於改善空氣質素。環保署今日(14日)向立法會遞交文件,計劃於明年第一季向財委會申請5,500萬元撥款,採購15套激光雷達,以監測及追蹤空氣污染物。若撥款獲批,料於2021年5月於5個空氣監測站試運。

激光雷達系統主要包含激光傳送器、接收器、掃描器 、探測器、訊號處理器和數據顯示器。(立法會文件)

現有空氣監測站不能偵測高空污染物

環保署指出,本港的空氣質素受珠三角地區的排放影響,尤其是臭氧和懸浮粒子。雖然本港目前有16個一般空氣監測站,但只能測量近地面水平的空氣污染物,不能監測空氣污染物在高空的濃度和傳送情況。而為了能制訂合適的排放管理措施,環保署需要加強了解臭氧與懸浮粒子在區內形成和傳輸的機理及如何影響香港。

環保署計劃於2019年首季向財委會申請撥款5,500萬元,購置3款共15套激光雷達系統。環保署指,該系統能即時測量離地數公里的高空中空氣污染物濃度和風向風速的垂直或立分布情況,所得數據可補充在地面蒐集的數據,有助了解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傳輸機理,因此有助環保署識別臭氧與懸浮粒子在珠三角區內的傳送軌跡,從而提高預測空氣質素的能力。

環保署計劃於5個監測站設置激光雷達系統,紅圈為暫定激光雷達監測站位置。(立法會文件)

每個空氣監測站都各會安裝3款不同的激光雷達系統。環保署計劃,其中4個監測站會設於香港的外圍地帶,以監測進出本港的氣流有何特質,其餘1個則會設於較中央的市區,以監測市區內的建築物對微氣候和污染物擴散的影響。環保署會邀請大學學者和激光技術專家協助設計監測綱絡及尋找適當的監測站位置。

有關數據可被納入現時環保署的預測空氣質素系統,提升環保署預測空氣質素的能力和準確度,包括及早預測高污染日產生的可能性。環保署亦將研究如何結合地面監測、立體監測和模型數據,向市民提供污染物立體分布資訊及供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研發和驗證微氣候模型之用。

環保署預計在2021年全面實施該系統後,每年經常運作開支約為700萬元,包括購買零件及消耗品、支付電費及租用通訊線路。所有經常開支會由環保署現有的資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