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產業】浸大學者:藥物檢測應跟上時代 老本不能吃一輩子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本港中醫藥發展從十多年前已開始討論,外界現時最關心的是中藥材的安全性及藥效,惟政府提倡興建的永久中藥檢測大樓尚未落成,首間中醫醫院則最快於2024年落成。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接受專訪時指,目前《香港中藥材標準》(「港標」)的技術水平足夠,但檢測的種類未夠多,他認為「港標」發展下去應善用本港優勢,為國際間的中藥檢測提供準則。「中醫是中國的,但中醫也是世界的」,趙中振強調中藥檢測唯有邁向科學化,才得以獲國際認可。
【中藥產業系列三之三】

中醫藥不論在本地還是海外,所受的關注度均有所上升。浸大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在受訪之初以神話入題,「18層地獄當中,第10層便是懲罰造假藥的人」,可見假藥自古已有,而現時外界最關注中醫的安全性、藥物是否有效、以及品質是否可控制。

趙中振指外界最關注中藥的品質,惟現時「港標」仍有不足之處,有待完善。(朱潤富攝)

2015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及,將籌劃一所本港的中藥檢測中心,至去年終有臨時的中藥檢測中心進駐科學園。不過上述概念,趙中振早於2003年已經提出。趙中振透露,一幢永久的中藥檢測大樓料於5年後落成,大樓除了有檢測化驗所,亦設有中藥標本館,為好的中藥提供準則。

趙中振直言,常用中藥約有四、五百種,「港標」涵蓋僅二百多種。(朱潤富攝)

盤點「港標」兩大不足:僅涵蓋一半常用中藥、中藥種類不足

自2005年起,衞生署設中醫藥事務部負責編製《香港中藥材標準》,即「港標」,為本港常用中藥材制定準則,目前已出版至第8冊,輯錄275種常用中藥,趙中振指「港標」的技術標準不錯,亦受到國際關注,惟他直指現時的港標仍有不足。

趙解釋,常用中藥約有四、五百種,「港標」涵蓋僅二百多種,範圍太小;此外,現時港標只為中藥材釐定標準,但藥材以外,精油類如白花油、活絡油等均屬中藥,長遠應將更多中藥納入港標範圍。若「港標」能進一步完善,日後大可成為政府檢測中心的教材。

香港信譽終會消耗 科學化才是出路

香港產品不論在兩岸或國際間,向來擁有一定信譽,不過趙中振認為這些信譽是以前累積得來,強調「祖上留下的,不能吃一輩子」,因此必須要以科學化的檢測方法,跟上時代對中藥品質的需求。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近年開始規管進口中醫藥保健品,亦已通過某些中藥複方的臨床試驗,應驗了趙中振的「中醫是中國的,但中醫也是世界的」說法。他續指,中藥對國人而言是傳統,但對海外人士而言絕對是新事物,但外國人未必會看歷史,因此客觀數據有助中藥國際化。

趙中振指,外國人未必理會中醫藥的歷史,因此中藥要國際化,必須提供可量的容觀準則。(朱潤富攝)

中藥市場需放眼國際 政府檢測中心日後應為國際中藥準則貢獻 

現時大部分本港中藥公司所用的藥材都是內地生產的,趙中振坦言受制於空間有限,若想做到本地製造的中藥是「不太現實」;在市場角度而言,趙中振認為香港只得七百多萬人,坦言「就算港人整天都在吃藥,能吃多少藥?」關於大灣區的討論如火如荼,趙認為大灣區建設是為香港「闖開了一道門」,本港公司未來可先着眼內地十幾億人的市場,再放眼世界。

在趙中振眼中,香港的「三多」—銀行多、律師多、記者多,或許有助將中藥推往國際。他認為這反映本港的三個優勢:商業、法治、資訊流通,令香港有足夠程度的國際化。他指出,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日後的角色,除了為本地提供中藥標準,亦有潛力成為可供國際間參考的準則,為中藥鑑定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