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設計解秘】彩虹邨成打卡熱點 建築師:活用空間、外牆設計
幾何交錯的公屋屋邨,隔岸觀賞彷彿是一群震撼的雕塑,每日經過的樓梯步道,都蘊含設計者的心思。
著名百年國際建築及顧問公司巴馬丹拿集團董事、荃灣祈德尊新邨的設計舵手車季良解構集團屋邨之美,祈德尊新邨獨特的大洞、六十年代已建成的彩虹邨,俱由建築師透過活用空間,創作出別具心思的外牆設計,促使成為今日的「打卡熱點」。
1962年落成的彩虹邨,是香港最早期興建的公共屋邨之一,由著名的建築設計公司巴馬丹拿集團着手設計。
彩虹邨 — 有限空間想像無限
集團董事車季良翻看圖則,發現建築師在設計這個屋邨時,花了很多巧妙心思。佔地7公頃的地盤,要興建約7400個單位,容納1.8萬人,相等於半個太古城的人口。但走進彩虹邨,渾然不覺屋邨如此密集,「總平面係好密好密,但佈置高樓之間高低錯落,空間感覺唔算擠逼。」
建築師善用停車場天台,設計一個籃球場,繽紛外牆映襯香港特色的屋邨形態,彩虹邨近年更成為本土的標誌性建築,遊人慕名拍照留念。
車季良表示,只要駐足細看,便發現建築物的立面並非千篇一律,「中層開始,就會見到唔同嘅形狀,唔係陽台、廚房,而係較通透嘅空間,隔一層有一個。」原來當年建築師特意將部分樓層的單位改為居民的活動空間,並將隔壁的單位改做實牆,改動了外牆的比例,豐富了視覺感觀。
樓梯傾斜是人為失誤?
屋邨內的大廈樓梯均是外露於陽光下,車季良笑稱樓梯平台稍微傾斜, 遠看造型有些奇怪,有些人或以為是「起錯」,但其實當年建築師特意將樓梯板建成微斜,「由厚至薄,做到每個樓梯都好輕巧,好似會飛出來咁。」
點圖查看舊日彩虹邨蹤迹
祈德尊新邨 — 美麗屋邨進化論
車季良畢業後隨即加入集團,參與的首個項目便是荃灣祈德尊新邨。他形容祈德尊新邨是穗禾苑、祖堯邨演變出來的住宅建築群,三個屋苑都採用三層一電梯的設計,中空的幾何圖形,擁有強烈鮮明的線條感。
當年現代建築的理念,強調結構功能與設計的配合,每個設計都是無贅細膩的思考。車季良稱屋苑分為三座塔樓,中間靠電梯大堂連住左右兩翼。電梯每三層停一次,可以加快電梯上落速度之餘,每三層建造一個活動空間,聚集居民的交流。
公路致噪音 綠化空間作屏障
車季良續指當年屋邨位於填海區,環視四周均是平地,風力頗大。由於大廈樓高40層,需要拉樑(Tie Beam)穩固結構,「但如果每層都有,景觀便會封閉,所以只是高、中、低,做三個有三層樓高超級拉樑。」但為了增加通透感,特意開了一個大圓,即使在電梯大堂,都可以望到無敵海景。
但屋苑毗鄰荃灣公路受噪音滋擾,當時車季良及設計團隊就想到將所有建築物後退至地盤的邊緣,並在中央興建一個綠色園林,締造自成一角的小天地,「當年將水池和地基的泥鋪設一個假山,在山上種樹,等到若干年後過去,園林可遮擋公路和車輛的繁囂,為雀鳥提供棲息地。」
按圖查看今日祈德尊新邨相片
以往從零開始 發揮空間大
集團其實曾參與不少為人所知的豪宅項目,包括港島半山「梅苑」、山頂「天比高」等,車季良就認為,公屋設計着重公共空間與居民凝聚,私樓則較注重私隱,「而且設計要人性化,香港咁熱,如果你只係做一個大廣場出嚟,係唔會有人用。」
追求標準化使單一?
不少人稱現時公營房屋的設計千篇一律,車季良稱作為一個建築師,固然希望城市設計更多元,但承認在勞工成本高、質量控制上,追求標準化確是大勢所趨。然而,他希望政府在審批上增加彈性,包括放寬住宅發展的覆蓋率,「例如一個貨櫃只可以叠上去,如果交叉相叠,即使面積無增加,覆蓋率都會計算突出來嘅部分,如果畀多啲設計上嘅彈性,可以好特別。」
按圖查看昔日祁德尊新邨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