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愈難學校愈好」觀念漸減弱 家長聯盟:課程太深、太多

撰文:鄧穎琳
出版:更新:

按最新的《小學概覽》,不少學校均有談及將正向教育、正向價值觀列為該校的關注議題;但家長聯盟發言人張艷璿直言,小學生功課壓力問題仍然廣泛存在,家長聯盟持續收到大量家長反映子女存在功課壓力問題,而家長因為功課問題與校方出現摩擦的情況,更是十分普遍。

張艷璿認為,現時課程「太廣、太深、太多」,加上頻密的默書、測驗,課時不足以完成課程,令學生在全日制下難以在校完成功課,「功課量多寡與學到多少,根本不成正比……灌再多東西給學生,升中後都會全忘掉,因為基礎不好。」她坦言,有傳統派家長堅持愈多功課愈好;另一派家長則主張愉快學習,不認同抄寫,「近年愈來愈多家長關心學校的功課政策,即使有不少學校推行愉快教學,仍然供不應求」。

家長怨聲不斷,教育局聽到嗎?教育局回覆《香港01》查詢時表示,在2014/15、2015/16、2016/17及2017/18學年分別接獲1、3、1及0宗與學業壓力有關的投訴,而有關投訴涉及課程、家課及測考等安排,教育局指,收到投訴後已按處理投訴機制作出跟進,包括聯絡學校了解其校本措施、與持份者溝通及檢討機制。

對於教育局指過去數年只有單位數字的投訴個案,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批評,教育局數字完全未能反映實際情況,「功課投訴打開報紙經常都見到,點為之收到投訴、計入宗數?」葉建源認為,個別學校或改善了功課的政策,但從不同團體的統計,可見整體功課壓力問題仍然嚴峻,質疑為何政府至今無積極研究如何改善功課政策。

張艷璿亦慨嘆,過去數年已就功課議題再三向局方反映,但基於校本主導,實際情況未見大改善:「雖然有學校減了功課量,但亦有學校仍堅持上世紀的教學模式,仍以抄寫、刻板式功課為主,有學校每日有六至八份,甚至十幾份功課。」她指出,當中不少家長明白投訴無效,故多直接向校方反映,又或設法為子女報讀功課量少、主張愉快學習的學校。

「功課愈難學校愈好」觀念漸減弱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賴子文認為,「學童功課壓力問題一直存在,但數量不算多」,因應每校校情不一,學生程度存在差異,單一指引難適用於每間學校。他認為,現時教育局有關功課的指引已足夠,但建議局方若遇到家長投訴時,可詳細了解事件,協助家長與校方溝通。

賴子文指,現時大部分學校均設有功課上限,學校並非工廠,老師可為跟不上進度的學童作調節,若有學生認為功課量過多,校方宜先向家長了解,分析未能在時限內完成功課的原因,「有學童做到晚上11時,但原來是因為放學後補習補到7、8時,回家後已很晚。」

他坦言,現時仍有家長抱持着功課愈多、愈難,等於學校愈好的想法。但他強調,據他了解,大部分家長傾向選擇功課量較少的學校,一切源於TSA事件後,家長的選校模式有所改變,家長不再只期望子女入讀成績好、排名高的名校,轉為考慮子女性格,報讀貼合其需要及有助全面發展的學校。

在此氛圍下,學校為吸引收生,亦在校政上有所調整。賴子文認為,近年家校溝通明顯有所改善,更多家長願意直接向校方表達意見,令校方更容易調整功課量。

上文節錄自第13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15日)《功課由學習夥伴變夢魘 學童也要爭合理工時》。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