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海豚數量減 環團批環評存漏洞 籲政府棄明日大嶼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周三(24日)通車,政府耗資逾千億公帑打造這條跨海大橋,中華白海豚卻被逼遷。根據漁護署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中華白海豚已三年絕跡大嶼山東北水域,則港珠澳大橋、機場一帶。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表示,工程無視環評承諾,提供緩解措施作用有限,擔心未來填海版圖持續擴展,將趕絕海豚。

鄭家泰(中)表示,填海為環境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破壞,非海岸公園可補償。(勞敏儀攝)

漁護署今年公布的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本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數量連續兩年只錄得47條,是1995年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當中大嶼山東北面情況最嚴峻,連續3年沒有中華白海豚棲息。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工程及口岸人工島於2012年展開,在2012年至2017年白海豚整體數量由80條下跌至47條,跌幅達4成。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指出,數據反映當年通過的環評過分樂觀,提出的緩解措施欠作用,例如香港接線在機場西面的大橋位處於香港兩個海豚社群之間,建造時嚴重阻隔兩個社群的南北移動,即使大橋橋墩打樁工程已結束,該處海豚移動模式未見明顯改善,反映大橋承辦商未因海豚受工程影響而負上責任,政府也未做好監察角色。

港珠澳大橋將以周三(24日)通車,工程被質疑令中華白海豚絕跡。(資料圖片)

↓多圖.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實地直擊↓

+44

補償海岸公園作用成疑

為補償因大橋工程失去的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政府2016年12月起把大小磨刀一帶水域成立海岸公園,面積約970公頃。鄭家泰認為,在工程展開後才成立,且選址與人工島相近,批評「錯時間、錯地方」。他解釋,海岸公園成立本應作為避難所讓海豚在工程期間暫避,也要具高生態價值,但當大嶼東北水域海豚已絕跡,成立後也「無辦法阻止周邊其他工程上馬」,質疑該海岸公園有何作用?他直言,填海為環境帶來永久、不可逆轉破壞,非海岸公園可補償。

此外,不少填海工程緩解措施提出工程250米範圍內設定為海豚管制區,有監察團隊全天候監察,惟據其了解,石鼓洲人工島填海的監察員從未見過江豚,事前也未接受相關訓練,質疑如何做好監察工作。

他補充說,白海豚不但是香港回歸吉祥物,也是本港水域情況指標性生物,當其逐步消失,不但反映海洋食物鏈崩潰,也大大影響漁民漁獲。

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填海1,700公頃。(資料圖片)

環團憂北大嶼環境持續惡化

鄭又指,隨著機場三跑工程在2016年8月展開,填海面積比口岸人工島大4倍,預計最快2023年才竣工,即未來最少5至6年間預計大嶼山北面水域環境持續惡化;若再加上1700公頃東大嶼人工島填海,包含220公頃龍鼓灘填海、10至20公頃小蠔灣填海和80公頃欣澳填海,其中龍鼓灘和小蠔灣填海工程將令多年被不斷破壞的北大嶼山水域環境雪上加霜。

中華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附件一,該附件包括受滅絕威脅的物種。(WWF提供圖片)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在去年7月發動「海豚三十·收復豚地」行動,要求修改高速船航道向南移和合併兩個明年在香港成立的海岸公園,包括西南大嶼海岸公園和南大嶼海岸公園,截至今個月收到超過1.7萬市民簽名。鄭家泰指,修改航道做法在三跑工程已有先例,但海事處以「乘客安全」為由,指航道進入開放水域海浪更大,容易引起乘客不適,拒絕進一步討論,有違特首林鄭月娥指會重視環團意見的說法,呼籲政府立即正面回應市民對保育白海豚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