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懋龔仁心︰保育與開發無兩全其美 由年輕人思考怎取平衡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華懋行」自2011年起每年在郊外舉辦,今年選定馬鞍山郊野公園,華懋集團已故董事局主席龔如心胞弟龔仁心,現執掌華懋集團管治委員會及華懋慈善基金理事會,他在兩小時訪談裡,談得最主動的便是「行路的意義」,在於「看看這個地方,幫助這個地方繼續發展的方式……不是單單行,要行去馬場,行就得啦,又方便。」如漫步馬鞍山郊野公園,「如何發展呢?話全部建起高樓大屋,還是跟住礦場的歷史、馬鞍山的地理環境發展呢?這個是香港每一日都思考的。」
作為香港主要地產商之一,他稱在保育及發展之間絕無兩全其美,但認為要從中取得平衡,並以居民意見為主,至於要行哪一套方法先可以達至「平衡」,開發幾多、保留幾多,他就指是要由年輕一代及政府去思考。

龔仁心早前與傳媒一同到馬鞍山郊野公園行山,並開腔談及土地開發問題。(盧翊銘攝)
要當地村民、當地群眾如何想,他是世世代代住在這裡,應該用他們的意見為最主要,我們都不是住在這裡,你對這個地方無感情,當然就話鏟就鏟走,但住的人捨不捨得?
龔仁心談開發土地建屋

去年陳帆一個電話 即允參與共享房屋​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其中提出容許工廈整幢活化為過渡性房屋。龔仁心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夕接受訪問時,就提到去年政府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時,華懋有份響應,他「爆料」說,去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親自致電他,邀請參與,華懋一口答應,但今年就再無政府官員為房屋事宜找他,「如果需要,我們如果有的,無咩所謂,都是解決大家住屋問題,如果我們有能力,為何不做呢?」

香港房屋問題癥結在於土地供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就各種選項研究,如棕地、郊野公園及填海等,但到底取捨哪一樣,記者多次旁敲側擊,他始終都無給一個直接答案,「一定是有一方面要犧牲一些,不是環保方面,就是發展方面。」就如問到收回高爾夫球場,他既說是奧運項目,又笑言自己無打高爾夫球。開發土地建住屋的問題,「大家給多些意見政府啦,幫林鄭出點主意,等她出來不好被罵啊嘛!」他認為發展問題,要留待年輕人思索。

一定是有一方面要犧牲一些,不是環保方面,就是發展方面。
龔仁心評論土地發展選項
首次品嚐「礦工便當」,有客家茶粿、特調腐乳醬配饅頭,龔仁心都吃得津津有味。(盧翊銘攝)

年輕人不要急於畢業就做樓奴

不過現今年輕一代嗟歎上樓只是夢,龔仁心就呼籲,不應一畢業就想買到樓,太過長遠,「無人話做醫生、做什麼職業就一定有樓。」看看上一輩的人是如何打拼,都是要經年月攢回來。

平日熱衷看新聞的龔仁心說,不喜歡社會為不同群體冠上標籤,如「九十後」、「南亞裔」是怎樣怎樣。他有感年輕人不應成見太深及人云亦云,如粵港澳大灣區有機遇,不應因為不習慣風土人情而太抗拒,「哪裡有機會就去試。」

「礦工便當」有客家茶粿和特調腐乳醬配饅頭,尚有一隻蛋和雜菜。(盧翊銘攝)

因龔如心遺產官司被傳媒追訪 精神繃緊

現年屆七旬龔仁心的日常習慣亦見「中庸之道」,行山當日首次品嚐「礦工便當」,有客家茶粿、特調腐乳醬配饅頭,通通吃得乾淨,原本約行山是講他的養生之道,但他直言從不戒口,「擺得入口的都食」,只是要適可而止。他每日用過午餐後都會在公司附近的海旁公園散步,夜晚又與太太一齊行。養生秘訣是「最緊要開心。」又指自己無什麼是放不下。

沿路下山,秋風搖曳樹影,他才主動談到2015年終於擺脫糾纏了近九年的多宗官司。猶記得當年如何被傳媒日夜跟蹤追訪,令他精神繃緊,還是一位在其診所守候一整天的記者,留下的一張字條「我都係打份工啫。」令他不再介懷。

對於其姊龔如心立下遺囑,將逾800億元遺產全數回饋公益慈善之用,但與作為慈善事務守護人的律政司只有文件往來,相關執行細節仍未見任何進展。龔仁心直言,「最好一早就搞掂,就最好啦……」

11年過去仍未有著落,上任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當年明確指出,會於6個月內解決,「到他落了台都未搞掂。」

龔仁心雖已年屆七旬,但上山落山仍然健步如飛。(盧翊銘攝)

上下山坡都健步如飛,由「高鐵」難購票到旅行看極光都無所不談,唯獨對於華懋接班人的問題不置可否。公司規訓「家族營運模式」,龔仁心掛在口邊的是「不准遲到」,除非有不可避免的情況,是全體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他自己都以身作則,堅持早上9時前回到公司,員工在一旁證言,集團至今一些作風,都仍秉承王太(龔如心)生前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