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工程師料明日大嶼造價或萬億 政府消息:分30年攤分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三(11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落實東大嶼都會人工島填海計劃,規模達1700公頃,政府消息初步估算工程成本約5000億,社會不少聲音指出造價相等現時1.08萬億元財政儲備的一半,質疑是「燃燒儲備」。
政府消息人士自《香港01》透露,人工島計劃是未來30年的規劃藍圖,會分階段批出撥款,不會一下子消耗財政儲備。不過,翻查2007年開展的十大基建計劃,超過一半項目超支,所涉金額高達900億,有工程師以十大基建之一的高鐵作例,由立項時估算到最終埋單,超支約1.4倍。以此推算,人工島成本可能高達1.2萬億,批評港府犧牲這一代人的利益。
↓↓ 點擊睇圖.盤點施政報告2018重點政策 ↓↓
特首林鄭月娥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的4個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面積由1000公頃增至1700公頃,料建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容納70萬至110萬人居住,最快2032年可入住。
政府消息人士向《香港01》表示,填海差不多是「社會共識」,加上「明日大嶼」的總興建年期長達30年,即使工程開支達5,000億,也是分階段「找數」,並非一次過耗用財政儲備。以此推算,即每年單是興建人工島的平均支出約166億元。
而林鄭月娥亦曾指出,又稱現時本港基建工程每年開支約1000億,「每年基建過千億,但這批基建會做完,需要下一批基建接上。」她又形容這筆款項是港府可負擔的開支。
陳健波:金額屬合理投資
立法會財委會主席陳健波認同,5000億造地成本不算多,「可以慢慢畀,財政上我唔擔心。」他解釋,興建人工島不像社福撥款,「嗰啲一去無回頭。」反之可推動經濟發展,如提供就業、賣地收益等,屬有回報的社會投資。對於近年多項基建出現超支,陳健波認為主要是來自不了解地質結構等狀況,只要政府做好風險評估,相信問題不大,但預料議會內將面臨很大阻力。
基建項目樣樣超支 涉900億
事實上,港府於2007年宣布開展十大基建項目,2007/08年度的基建開支由僅264億,往後逐年遞升,近年多項大型基建延誤超支,2015/16年度開支更首破800億,2016/17年更貼近900億。翻查資料,目前只有南港島線(東段)、高鐵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竣工,但三個項目已分別超支45億、196億及158.9億,涉及總金額近400億。
其他進行中的基建工程,大部分預計於未來2至5年內完工,但每項基建均錄得逾百億元超支,包括2021年全面通車的沙中線,其造價就由798億升至972億,超支達174億,但港鐵仍未肯交代數字是否「封頂價」,意味著造價有機會過千億。
十大基建超支 港人每人要付1.2萬元
而早於2008年落實發展的西九文化區,總工程費由原定的216億飆升至471億,超支255億;至於預計2020年落成的啟德體育園,暫超支約81億。連同其他項目,暫時合共超支達900億,即每個香港人平均需多付約1.2萬元。
值得留意的是,預計工程造價高達1200億元的新界東北發展區,計劃可於2031年完工,但現階段仍未開始收地,即最後造價或會更高。
黎廣德:賭上過去辛苦累積的財富
然而,面積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初步估算造價約5000億,即每公頃造價約2.9億元,以同樣需要興建人工島的第三跑道相比,每公頃造價約2億,兩者似乎相差不大。
但公共專業聯盟召集人黎廣德直言,三跑造價「全球最貴」,意味三跑與人工島兩者均屬「天文數字」,應從成本效益去考慮。
黎廣德指出,政府提出興建高鐵時,初時只估算造價僅300多億,其後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時已飊升至669億,最後埋單更達884億,即與初時相比增幅達1.4倍。他以此估算,若「明日大嶼」計劃估算5000億,最後埋單或高達1.2萬億,「賭上過去一代人累積的財政儲備。」
他續指政府雖然毋須一次過付清,但同時亦不能夠確保將來一定有盈餘,故一定要預留大部分的財政儲備「找數」,無法惠及教育、醫療等民生政策,犧牲一代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