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無休止的等待 紅隧車速慢如緩步跑 失15億經濟效益
上班族每日來到紅隧東隧,塞車已是「指定動作」,明明如往常一樣提早出門,沒料到過海時間仿似愈來愈長,結果還是遲到——或許你的感覺沒有錯,只因部分連接隧道的公路,車速愈來愈慢,以灣仔演藝中心往紅隧一段告士打道為例,車速足足較6年前下跌兩成,僅得每小時8公里,速度相當於一般人緩步跑。
兩年前,過海塞車的命運原本可以改寫。當年政府推出「紅加東減」方案,縮窄兩隧收費差距,以引導車流平均分佈,但臨近實施又告拉倒。還有兩個月,政府便收回東隧專營權,本是隧道分流的契機,政府卻選再作研究,並指會交社會討論,市民唯有繼續等,過去多年的輪迴再度上演。
三隧緊握着各個核心工商區域的命脈,足以左右本港經濟活動,早於2010年,政府委託進行的《合理使用過海隧道顧問研究》便表明,三隧分流每年可為本港帶來4至6億元的經濟效益;即使暫只推行「紅加東減」方案,根據政府在2013年的估算,仍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5億元效益,但翌年突煞停方案,變相令市民3年間蒙受15億元損失。
紅隧兩端 行路快過搭車
紅隧早已超負荷,每日車流量達到11.6萬架次,是設計容量約1.5倍;東隧每日車流量也有7.4萬架次,為設計容量的94%;反觀西隧車流量只有原先設計的54%,每日6.6萬架次。三隧分配明顯不均,正因隧道費有極大差距,以私家車為例,過一次西隧的價錢,足夠取道紅隧過海3次。
根據運輸署數字,三隧兩端6條連接路中,東隧兩端、紅隧及西隧港島連接路4個路段早上繁忙時間車速,與2010年相比均有減慢,顯示塞車問題持續惡化。而紅隧紅磡段的車速「改善」後,仍僅得每小時8公里,車龍尚未解決。至於西隧九龍段車速則保持在每小時50公里以上。
隧道擠塞蔓延至周邊道路,隨時令人大失預算。假設繁忙時段跳上的士,由公主道愛民邨駛經紅隧口,原本只需兩分鐘的車程,便要花上13分鐘,單計這段其間的跳錶收費,便需36元,尚未計及起錶的22元,與道路暢順時跳錶16.9元相差逾一倍。
隧道車龍癱瘓維港兩岸交通
到底紅隧塞車問題有多嚴重?根據運輸署統計,2010、2013及2015年紅隧連接路早上繁忙時段車速,一直維持在每小時10公里以下,僅和一般人緩步跑相若。記者4月起,編寫電腦程式收集運輸署在2016年度的車速數據,更發現紅隧兩端入口的車速只有約每小時3公里,比成人步速更慢,可謂「行路快過搭車」。
紅隧東隧不同程度的擠塞慢駛,車龍倒灌維港兩岸交通,非過海路段的市民亦被波及。根據Google路況地圖,與紅隧九龍入口康莊道連接的3條道路,不論是何文田公主道、油麻地加士居道天橋及土瓜灣漆咸道北均在早上出現車龍,其中公主道部分路段平均車速只有每小時6.1公里,車龍亦阻塞紅磡、土瓜灣對外連接路,連鎖反應不容小覷。
港島交通同樣深受紅隧車龍影響,重災區告士打道東行,車龍排至灣仔新鴻基中心開外,該處早上繁忙時段車速為每小時13.2公里。告士打道為連接港島東西之間主要幹道,市民如由中環前往北角、柴灣等地,均受紅隧車龍波及。堅拿道天橋及維園道向隧道口方向,亦是塞車黑點。
東隧近年情況亦不遑多讓,隨車流量增加,早上經觀塘繞道往隧道口車龍,由油麗邨排至麗港城,車速只有每小時27公里。港島一段連接路車速,更由2010年每小時52公里下滑至去年每小時31公里,短短6年間大減四成。反觀西隧連接路則一直維持暢通,車速超過每小時50公里,與其餘兩條隧道形成強烈對比。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