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小事】坪洲每月有神誕 噠咚撐創辦人:小時要幫手整獅尾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跟着朱文韡(Thomas)和劉國康(Mike)來到和中環距離40多分鐘船程的小島,坪洲的星期日下午,是一道熱鬧的光景。廟宇前的市集、獅隊練習的鑼鼓聲、飄揚在空中的鮮黃色旗幟、路旁放着數之不盡、記着善信名字的七彩牌子,通通為這地方再加添一抹繁盛。問在坪洲長大的二人,這向來清靜的小島何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他們說是因下一個神誕臨近了。

跟着朱文韡和劉國康到坪洲,小島上洋溢着一片節慶的氣氛。(李穎霖攝)

相比起長洲、南丫島,坪洲總來得簡樸,亦較不為港人認識,除非是有親朋住在島上,否則特意登島遊覽的人並不多。同於香港市區出生,朱文韡和劉國康尚未懂事時,就跟着家人搬進了坪洲,一個離不開神誕、節慶的小社區。

坪洲的童年生活

究竟離島上的童年和市區的有何分別?二人馬上異口同聲道:「兩碼子事嚟!」小島上沒有商場、溜冰場,也沒有卡啦OK,但沒有多姿多采的娛樂事業又如何?小孩們還是有他們的方法找到樂子。

他們小時候總有「窿路」跟傳統文化、工藝接觸。(李穎霖攝)
舞獅亦是當年的遊戲之一。(李穎霖攝)

「我哋細個會執啲紙皮箱,你模仿道士,我扮舞獅,會整啲嘢出嚟去重複大人做緊嘅事。」劉國康描述童年時「通山跑」的日子,朱文韡在旁也幫忙補充:「譬如我哋見到啲師傅做紮作,就會去偷下師,睇吓佢點做囉。個生活圈就係圍繞着你發生緊嘅嘢。」在那生活圈子緊密的小島上,不少做紮作、舞獅的師傅也可能是朋友的父母,正因如此,他們總有「窿路」跟傳統文化、工藝接觸,亦因此受到薰陶。

誕期來臨最忙碌

要數坪洲的特別之處,就是廟宇多,慶祝的神誕也多,在市區一年才只見幾次的神誕、大型祭祀,在坪洲卻有如日常。「個零月都有一次,每一次神誕都有啲準備,所以變咗生活嘅其中一部分。」朱文韡如此說,誕期來臨之前,成人們密鑼緊鼓地籌備,小朋友也不能閒下來:「可能細路仔也好,都要匿埋喺條街、巷仔度畫下獅尾,嗰啲我哋叫做獅皮。」

誕期來臨之前,小朋友也要幫忙畫畫獅尾。(李穎霖攝)

坪洲人慶祝的節慶未必是最獨特,但在這個小小的地方,也可以見盡衍生自多個不同文化的各派舞獅隊。海陸豐的、客家的、佛山的,單是獅隊也7、8支。除了最為人熟知的農曆三月天后誕,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也會有多年前傳下來、為酬神除瘟疫的天后巡遊,緊接着的更是盂蘭勝會。明明神誕多得有如日常,但對年少的二人來說,每次也像個大日子。

對小時候的劉國康來說,節慶可是個大日子。(李穎霖攝)

「差唔多等於小朋友、小學生去旅行前,或者大個第一次搭飛機嗰個感覺。」朱文韡形容後,劉國康笑了笑,說當年自己的「症狀」更嚴重:「早一晚已經瞓唔着覺,等到天光。過咗之後,基本上第二日都會有幻聽,耳仔邊都不斷好似有啲鑼鼓、獅子聲咁!」

神誕是回來的引子

這次回來,在那狹窄、熙來攘往的小街中,朱文韡和劉國康幾乎每走兩步,就和行經的街坊打招呼。「基本上你行出街要打招呼,可以唔停㗎,街上面個個都識你,你又個個都識。」劉國康邊走邊說着。

已經搬出市區多年的二人,每逢大時大節、節慶就會回來這個養育他們成人的地方。不過,其實不只他們,朱文韡說不少一同長大的朋友、曾居於坪洲的長輩,每逢節慶也會扶老攜幼,回到這小島上一聚。

在那狹窄、熙來攘往的小街中,朱文韡幾乎每走兩步,就和行經的街坊打招呼。(李穎霖攝)

與其說回去是為了慶祝神誕,不如說神誕給了他們一個回去的名目。「其實啲誕會係一個引子。始終對坪洲一定有感情,而且有咁多朋友、街坊喺度,每一個誕係一個聚會,入到嚟可以見到一班識咗30幾年嘅朋友。」不過,劉國康說回來看着那些坐着乘涼的年邁街坊,有時也傷感:「下次嚟可能少咗兩個,再下次嚟又少兩個,跟住就冇人坐喺度。」

在市區有工作、有家庭,二人的生活重心,還是在那步伐急促的都市中,但他們總希望將來會有一天,可以回到坪洲居住,在這小島上悠閒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