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7】學者師徒看六四 你有感覺我無感覺
六四27周年,迎來和中國切割的思潮衝擊。港大民研最新研究又顯示,認為港人有責推動中國民主的比率創調查以來新低。到底該如何解讀這些數字和港人的情懷轉變?
記者向經常評論本地政治學者詢問,但今次並非詢問他們的政治意見,而是問他們的內心感受。年輕一代的學者方志恒,和他口中的師傳葉健民,對六四的看法就很不同。
教育大學香港研究學院副總監方志恒認為,六四的爭議歸根究柢,是「中國香港人」及「純綷香港人」兩種身份認同的衝突。方志恒認同,六四事件對香港有很深遠影響,亦是港人的政治啟蒙,不過,新一代對中國的理解不再是「苦難中國」,「不再是趙紫揚的開明派,而是831決定的天朝中國。」
記者問方志恒有沒有去過六四晚會,方志恒第一個反應問「會寫的嗎?」「其實也不是甚麼秘密,我這些多年來,沒有去過六四晚會」。 當年方志恒九歲,他說家人政治冷感,「第二天早上一打開門口,很多街坊談論,走到電梯口還有很多人喊。」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烙印,他的烙印來自七一,「那是港人抵抗北京干預、捍衞自治,我對七一的理解深一點」他不否定老一代的大中華情懷,也不否定下一代人,「世代總要對話,香港不能只得一代人,但現時老一代只會批你無血性,後生的一代又會反駁挑釁你大中華膠,純是情感宣洩。」
但對於方志恒的師傅、城大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健民而言,六四的意義不一樣。他在85、86年任港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89年他正在港大攻讀碩士,六四對他那代人是很大的衝擊大,「你發現原來天可以跌下來,世界可以停止,政權可以如斯殘暴,但人性又可以這樣美麗,但代價真的很大。」
葉健民不是每年也去六四晚會,近年拉他去晚會反是他16歲的女兒,他對晚會也有意見,時間太長又太多人發言,但認為出席是一個爭取「道德認同」的過程。那豈不是「圍爐取暖」?「我相信任何爭取也要有個象徵,延續、承傳是重要的」,
2009年,時任港大學生會長陳一諤的六四言論引起爭議,葉健民聯同一班學運老鬼在報章刊登「明辨大是大非,拒絕六四謊言」聯署運動,他至今仍把聯署貼在辦公室門口,「每逢大陸來客來收風,來辦公室傾也要讓他們看看門口那份聯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