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觀察報告指基層支持發展郊野公園 環團:自說自話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日(24日)向特首林鄭月娥遞交初步觀察,當中提及棕地發展獲得市民「普遍支持」,而提及支持填海的意見相對佔較大篇幅,並稱政府應盡快展開前期工作;至於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小組指獲基層團體支持建屋。
有環保團體批評報告自說自話,認為一切只為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護航,令為期五個月的諮詢期工作形同虛設。有民間團體則憂慮以公私營合作發展棕地,無法惠及基層。
支持填海意見為東大嶼都會「開綠燈」
小組自林鄭遞交的初步觀察信件中,提及支持填海意見較反對的篇幅多。小組亦於信中提到,支持填海的市民及團體等,認為可創造大片新土地作合規劃,而且毋須收回私人土地及處理安置問題,效益及時間可控性較大,但值得注意是,信中特別提到對填海正面的市民,都表示支時「東大嶼都會」,換言之,支持填海的意見幾可代表對東大嶼大規模填海都會「開綠燈」。
此外,信中亦有提到有專業人士認為現時填海技術「先進」,可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但亦特別提及大型填海涉及大量的前期研究及法定程序等,故指出有意見認為政府「應盡快展開前期工作」,碓定個別填海選址的可行性,提醒政府「避免日後的討論流於空泛。」消息指,報告中提及的「前期工作」,為施政報告中將爭取填海撥款埋下的伏筆。
而小組亦只在信中指出,「對填海表示關注的人士」,主要憂慮是選址及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擬議馬料水填海的位置由於較接近民居,加上對交通的承載力存疑,故特別提及對該址填海的反對聲音較大。
郊野公園留空
至於不少環團都關注的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信中提到「有基層團體」支持發展,翻查資料應是指公屋聯會等組織,同時亦列出有市民建議「可加可減」補償機制,令郊野公園「整體面積」不會減少,平衡發展及保育。不過,小組亦於信中列出反對發展人士的意見,指或擔心造成難以逆轉的環境破壞,不應隨便動用郊野公園土地。
而小組最終亦指這個土地供應選項,應由房協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提供客觀分析,供社會作進一步「理性討論」,此即代表小組亦認為,現階段應等候房協就水泉澳及大欖兩個邊陲地帶的生態及技術研究完成後,再作處理。
團體斥報告自說自話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批評初期觀察內容是「自說自話、以偏概全」,令諮詢期的工作形同虛設;他說,內容缺乏數據,質疑小組如何界定「普遍、大多數」意見。他斥報告明顯為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護航,當中以填海及發展郊野公園的部份尤其明顯,反映小組一直強調的「多管齊下」根本不適用。另外,他批評報告中強調,有基層團體支持發展郊野邊陲的說法與民意不符,漠視早前環團向小組提交逾四萬個市民聯署。
棕地發展普遍獲得市民及不同界別支持
另外,報告中提及的五個選項,棕地發展為首個提及的土地選項。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於信件中提到,發展更多新界棕地作為短中期及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選項,形容是「普遍獲得市民及不同界別支持」。而這個形容詞,是5個列入初步觀察的土地選項中,唯一一個是以「普遍支持」形容。
至於政府正研究發展多層大廈將棕地作業納入,小組在信中亦提到業界關注能否可行,以及是否可負擔相應的租金。在信中,小組表明期望政府在多層大廈的研究中,可全面探討如何在發展棕地與照顧業界發展取得平衡。有消息指,棕地發展將包括棕地、新界新發展區、「鄉村式發展」土地,涉及三個短中長期、及概念性土地供應選項,相信為施政報告中將提及的新界新發展區鋪路。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小組提及關於棕地的觀察,與官方的論述無異,而林鄭月娥曾於參選的政綱曾提及有意在新發展區以外的棕地,以公私營合作的方法發展,憂慮最後棕地會發展成低密度的豪宅,無法真正惠及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