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七成受訪學童有寒背、高低膊等問題 年僅4歲都出事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兒童脊科基金今(10日)發布「教師與學童脊骨健康」調查分析,該基金於於2017-18學年,透過學校及基層兒童義診計劃等,共為4591名16歲以下學童,作6項體態檢查,發現當中七成學童有1項或以上的體態及脊骨問題,逾六成學童同時出現2個或更多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較多人主要是寒背、高低膊。調查分析認為,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太長及書包過重都有影響。有註冊脊醫表示,接觸過最年幼個案只有4歲。

註冊脊醫伍仲恒(左)、陳鎰生(右)。(鄭秋玲攝)

該基金透過幼稚園、小學、挺直脊科中心及基層兒童義診計劃,於上學年為4591名學童,包括2104名幼稚園學生及2487名小學生,作6項體態檢查,包括脊骨側彎、寒背、高低膊、脊骨柔韌度、頭部前傾及盤骨前傾問題。

今次調查是首次分開幼稚園及小學學童數據,發現當中分別62.6%及76.7%有體態問題,整體而言,有64.3%學童同時出現2項或以上脊骨及體態問題,36.9%同時有3項或以上問題。有體態問題的學童,無論是幼稚園、小學,最常見的問題是寒背及高低膊。

註冊脊醫陳鎰生表示,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太長及書包過重都有影響,如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童體重的10%。(視覺中國)

低頭60度要承擔60磅壓力

註冊脊醫陳鎰生表示,學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太長及書包過重都有影響,如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童體重的10%,而學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長時間低頭會增加頸椎負擔,如耳朵比膊頭位置前傾60度,頸椎便要多承擔60磅壓力,猶同一件寄倉行李重量。他形容,頸部前傾與寒背問題如「孖寶」,較常同時出現。

最年幼個案僅4歲   睡眠習慣見端倪

陳鎰生表示,他接觸過最年幼有體態問題的個案只有4歲,由家長觀察到小朋友有睡眠質素、磨牙等問題,並有「趴低睡覺」的不良習慣,檢查後發現是有寒背及脊骨側彎。他提醒,小朋友柔韌度較高,未必有痛症,不似大人低頭玩手機一段時間就會有繃緊感而知道要休息,提醒家長要多督促幼童。註冊脊醫伍仲恒建議,學童做功課滿45至50分鐘後應暫停並休息,去飲杯水、站立走動等,避免維持同一姿勢過長時間。

一幼稚園發現約7%學童出現體態問題

兒童脊科基金的「全港挺直護脊校園計劃」,共有314間小學及幼稚園參與,學習護脊操及有關知識。順德聯誼總會屯門梁李秀娛幼稚園校長郭桂梅表示,以往都有家長反映小朋友「坐唔正」,惟透過該計劃,才發現有26名學生有體態問題,佔整體學生約7%,於是該校便在早操及午操時段加入「護脊操」,郭桂梅期望政府能投放資源推動學童護脊。該基金建議政府推行普及護脊教育,並提醒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加留意子女的姿勢及體態問題,定期做脊骨神經檢查,建立保護脊骨從小做起的習慣。

教師常見痛症為頸膊痛、腰背痛、頭痛。(視覺中國)

三成教師有痛症   長期低頭改簿致椎間盤受壓

該基金另外於今年暑假共舉辦10場聯校教師護脊工作坊,訪問529位在職教師,當中259人任教幼稚園,其餘為小學教師,發現當中三成教師有不同痛症問題,並出現超過3個月。

教師常見痛症為:頸膊痛、腰背痛、頭痛。伍仲恒表示,痛症的短期影響為微痛及繃緊感覺,長遠會改變體態,如寒背、駝背,有骨刺、椎間盤突出、麻痹、坐骨神經痛等,嚴重者會影響免疫能力、心肺功能、神經系統、消化功能等問題。

調查分析相信,教師痛症與工作性質息息相關,如教師要長站或蹲下照顧幼童、低頭改簿等,會對椎間盤造成壓力,增加機會出現脊骨錯位。建議教師每天定時做護脊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