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產後抑鬱】影響有別 兒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機率高女兒2倍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無綫電視劇集《BB來了》令人關注產後抑鬱問題,不少人才驚悉此病原來不止困擾媽媽,作為父親也有可能患上產後抑鬱症。4年前有研究曾指出,本港有5.2%父親患有產後抑鬱症,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若父親患上產後抑鬱症,不單影響自己情緒,更會對子女成長造成重大影響,如令子女的情緒及品行出現問題,增加患上過渡活躍的機率,甚至在成年後患上抑鬱症。
父親對兒子的影響更為顯著,若父親患有產後抑鬱,兒子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的機會率高出近2倍,相反對女兒影響不顯著。

電視劇中,男主角黎諾㦤作為新爸爸壓力太大,而BB不肯飲奶,令他幻想自己向BB倒奶。 (影片截圖)

延伸閱讀:【爸爸產後抑鬱】豈止媽媽有危機 一文看清父母患病異同

太太患有產後抑鬱症 多至半數丈夫也會患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淑儀指出,作為嬰兒父親,同樣有可能患上產後抑鬱。她解釋說,由於父親在嬰兒出生後,同樣會面對生活模式與角色轉變,而且男性沒有經歷十月懷胎,一般較難與初生嬰兒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會覺得被排除在親子關係外。

鄭引述「JAMA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指在嬰兒出生前,有2至3%的爸爸已有抑鬱症狀,而在嬰兒出生後9個月,就有4.3%的父親出現抑鬱症狀;而若太太患有產後抑鬱症,高達兩成至五成的爸爸也會患上產後抑鬱,「夫妻是互為影響,母親有病,父親更可能患病,反之亦然。」

她表示,父親產後抑鬱症的症狀與母親的症狀大多類近,包括感到不安、焦慮,容易哭泣,無法感到親子間的聯繫,部分男士更會出現擔心無法照顧太太及孩子的想法,以及變得暴躁、時常罵人。不過,爸爸可能在嬰兒出生後一年,才逐漸浮現病徵,而且男士大多不願向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外人較難發現其患病。

精神科專科醫生鄭淑儀指,若父親患上產後抑鬱,除了影響自己及妻子,也可能影響下一代。 (鄭翠碧攝)

30多歲新爸爸變得脾氣暴躁 斥責太太

鄭淑儀透露,幾年前她曾遇到一個個案,一位30多歲、從事文職的父親阿明(化名),本對自己將為人父十分興奮,但在嬰孩出生後,他因擔心嬰兒出事,在半夜也每隔半小時至一小時起床檢查一次,睡眠間斷,加上其公司當時不設男士侍產假,令他累得不似人形;同時以往溫順的太太在嬰兒出生後,幾乎完全不理會他,眼中只有寶寶,令他覺得自己像局外人,加上他未能適應生活及角色上的轉變,形成壓力。阿明其後變得易發脾氣,常罵到太太大哭,阿明卻又後悔自責,覺得自己如同廢人,時常獨自留在房中,一言不發。

情況持續了2至3個月後,阿明和太太在朋友勸喻下去看醫生,診斷阿明患上產後抑鬱症,而太太亦開始有情緒問題。阿明在服食抗抑鬱藥和接受心理輔導幾個星期後開始有好轉,鄭醫生說‵:「他大部分病徵消失了,在功能上亦能恢復至正常生活,而太太情況未到抑鬱症,所以在我們角度,他們都康復了。」她指在醫學角度,即使阿明仍需服藥,但由於其功能已回復至以往水平,也可界定為康復。

男主角黎諾㦤在戲中,因BB不肯飲奶,故以太太胸圍自製裝置,盼BB聞到太太氣味時,願意飲奶。 (影片截圖)

母親產後抑鬱 子女患上抑鬱​機率高出7倍

鄭淑儀指出,父母患上產後抑鬱症,不單會影響自身情緒和生活,對下一代的影響更是深遠,例如嬰孩難與父母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其腦部發展及自我控制能力亦會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患產後抑鬱對其孩子的影響可達一生之久,據「JAMA Psychiatry」研究指,若母親持續受產後抑鬱困擾,孩子在3歲半時較易出現行為問題;而當孩子長大後,其學業成績亦會較同年紀的人差,如數學成績會較難取得高分;甚至在孩子成年時,母親患有抑鬱的孩子,同樣患上抑鬱的機率,亦比母親沒有抑鬱的孩子高出7倍有多。

鄭淑儀說:「如果母親有產後抑鬱,而父親可做回父親角色,情況還好;但若父親都同時患上抑鬱,孩子長大後患抑鬱的風險就更高了。」

劇中婆媳之間矛盾極大,令男主角黎諾㦤左右做人難,其後脾氣變得暴躁,質問母親。(影片截圖)

父親有產後抑鬱 對兒子影響大於女兒

鄭淑儀又就父母患產後抑鬱症對3歲半兒童的影響舉出更多數據,若只有母親患上產後抑鬱症,其孩子出現情緒和品行問題的機率較高,是一般孩子的2倍,即高出約1倍;其孩子出現過渡活躍的機率,亦為一般孩子的1倍,即大致一樣。至於若只有父親患上產後抑鬱症,其對孩子亦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較一般孩子出現情緒和品行問題的機率亦有1倍多,即略高於一般小朋友。

另外,鄭淑儀指出,父親對兒子的影響尤為顯著,「雖然現時未有解釋為何有此現象,但若父親有產後抑鬱,其兒子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的整體機率,是一般男生的3倍 (2.91倍,即高出近2倍);父親患有抑鬱的女童,其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只為一般女生的1倍左右(1.38倍,即僅高出近0.38倍)。鄭淑儀解釋,男孩會出現對抗性行為,「會曳啲、唔聽話」,而且患上過度活躍、出現社交障礙及自殺的風險都會有所增加;對女孩而言,就會增加其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病的風險。

鄭淑儀提醒,新手爸媽應多留意自己情緒狀態,有需要時及早求醫。 (鄭翠碧攝)

鄭淑儀又分享她一個個案,一名8歲男童被診斷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和對立性反抗症,自幼稚園起就被老師投訴他太活躍、容易發脾氣,又不聽指令,至小學時情況更加嚴重,常常在課堂上大聲説話、插嘴,對老師和校長會經常「駁嘴」,甚至咒罵。他不時與其他小朋友起爭執,常捉弄他人,又會動手推人、打人。鄭發現男童的成長背景或與他的症狀有密切關係,因他母親在他還是嬰兒時已離開了家庭,而父親當時才20歲出頭,日間長時間打工,無法分身照顧,情緒起伏不定,常常飲酒至大醉,脾氣暴躁,對男童不瞅不睬。雖然未能確診父親是否患有情緒問題,但鄭淑儀相信父親的情況很可能是引致男童患病的原因。

鄭淑儀提醒,新手爸媽應及早就角色及分工達成共識,不應被嬰兒佔據夫妻所有時間,又應跟有類似經驗的同路人分享感受,多留意自己情緒狀態,有需要時及早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