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社聯組合屋「買單」 再惹走樣非議 關愛基金的「七年之癢」
受惠保安:「N無津貼」不難申請
單身中年漢榮哥是關愛基金「N無津貼」的受惠者之一,對他而言,三數千元的一次性「N無」現金津貼,雖然無助解決其根本性問題,但仍有助短暫紓困。可惜,時至今日,港府無意重推,亦未擬恆常化。
50多歲的榮哥於私人屋苑任職保安,一星期六天工作,每更12小時,即行內俗稱的「12碼」。他現時月入1.35萬元,但當中包含僱主巧立名目設立的勤工獎,「唔係包喺人工入面㗎!」換言之,榮哥一個月要返夠288小時,才能賺足1.35萬元。按計算其時薪約47元,比起最低工資34.5元尚算理想,但朝7晚7,日復日勞累工作,生活明顯不輕鬆。保安員入行門檻低,「唔使好靚嘅履歷表,又唔使點樣面試,有保安牌就會編配崗位。」不過,要入職亦要「肯做肯捱」,坊間的外判保安公司,多數以僱用「12碼」員工為主,「如果你話想做少啲,無話唔得嘅,不過通常都係叫你返去等消息啦!」
標準工時立法無望,工時長,沒議價能力,榮哥唯有認命,「做多啲,咪賺多啲錢囉。」疲憊不堪的軀殼棲居於深水埗的劏房,工作地點位於藍田住宅區,每天清晨5時多便要爬起床,7時正便要換好制服站崗,抖擻精神,以笑臉迎接趕出門返工的住客。
一天廿四小時,半數時間困於工作崗位,下班歸家已不見陽光。居於不足一百平方呎劏房內的榮哥屬孤身一人,幾乎每天都在外用餐。他慶幸深水埗區物價仍然貼近草根,「平嘅話,廿八蚊都吃到個飯,平時就三十幾蚊搞掂。」
榮哥是最正宗的N無人士,作為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戶,租金是他最大支出,佔去人工三分之一,「買唔起樓呀,𠵱家啲樓天文數字。」吃飯用餐佔去另外三分之一。有機構進行的環球調查指,香港是全球生活支出最高城市,榮哥也看過這則新聞報道,他點點頭認同。
生活在深水埗舊區,榮哥感到自在,但他居住的唐樓附近沙塵滾滾,豪宅開始進駐,其所住大廈亦開始被投資者盯上,「好似話有人想收購。」談到隨時面臨逼遷,他眉頭頓時深鎖,「遲啲可能無晒平嘢,深水埗都要領展化喇」、「分分鐘無晒四、五千蚊價位嘅劏房,到時可以點?」
榮哥活了大半個世紀,一直自食其力,沒填表申請公屋,也從無入紙申領綜援,唯一曾申請的社會福利是「N無津貼」。當時他以「炒散」為主,「算係易申請,交租單、銀行戶口,入息無超額就得。」關愛基金前後三次發放「N無津貼」,最後一次的津貼額雖已「加碼」至4,000元,於他而言也是聊勝於無,「拎晒嚟交租,就一次過用晒。」
事實上,關愛基金於2013、2015及2016年三度推出「N無津貼」,共有約13萬住戶受惠,前後支出合共10.2億元,向居於惡劣環境如劏房、板間房、工廈及無家者等無領取綜援的低收入住戶,提供一次過生活津貼。
後來,港府將過往以家庭為單位的低津計劃,改革成現時的「在職家庭津貼」,並將一人住戶納入其中,惠及不少「N無人士」。不過,全額及半額津貼入息限額分別是9,000元及12,600元,榮哥並不符合資格。
人生走到大半,高不成、低不就,他批評關愛基金遺忘了像他這類低收入,但又不符申請公屋或綜援資格的單身男士,「又話補漏拾遺,雖然津貼都無咩大幫助,但都係無咩資助過我哋!」
關愛基金的確讓不少有需要的低收入組群受助。例如三度推出、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的生活津貼試驗計劃,合資格護老者及照顧者今年10月起,可獲津貼將由2,000元,增至2,400元。媚姐與母親是其中一例。
媚姐認同津貼有效幫補生活不足,寄望未來可繼續增加金額。62 歲的媚姐是「雙職照顧者」,既要兼職清潔工,又要照顧年屆90的媽媽。她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分早午兩更上班,以便中途可回家照料高齡母親。若然,身體不幸發病,一告病假,本已微薄的收入便會由約5,000元跌至4,000多元。為了幫補家計,媚姐每日完成清潔工作後,還會在居所附近執拾紙皮變賣,「收成好」時也有10多元額外收入。
生活逼人,媚姐在社工協助下,成功申領關愛基金下的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津貼,每月額外有2,000元津貼,今年10月將會加至2,400元,「買嘢可以鬆手啲,唔使就住就住。」
過去多年,關愛基金曾為不同階層人士提供協助,惟受助對象從未正式確立過。翻查資料,當年《施政報告》以扶貧定調,曾蔭權當時形容,民間和商界積極參與扶貧,可體現三方協作,共同承擔理念,亦可引入新思維,令措施更彈性及到位,亦盼精簡審批程序,發揮及時雨功能。
當年負責主理的唐英年亦曾於報章撰文解畫,表明三方合作是嶄新嘗試,盼走出新的扶貧之路,又指受惠人士「可能是清貧學生、貧困長者、身罹頑疾或殘障人士,可能是新來港定居人士,或少數族裔,也可能是無法受惠於各項政府紓困措施的所謂『N無人士』」。
然而,原來「N無人士」的定義亦多變,政府過去多份文件均指「N無人士」泛指「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起初界定為非綜援、非公屋低收入戶,豈料數日後,他建議將「N無」定義擴闊,包括考慮納入基層家庭主婦及毋須交稅年輕人等,遭批評為預算案「補鑊」。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隨後在回應《財政預算案》引起的社會批評時,亦明言「N無人士」定義可以重新研究,過往關愛基金的定義可以放在一邊,「嗰個喺歷史一部分」;他又指會研究擴闊「N無人士」定義,包括涵蓋預算案中未能受惠的市民及退休人士等,以「補漏拾遺」的方式協助新「N無人士」;他又聲言有經濟需要人士不一定是「窮人」或收入低於官方貧窮線人士。
除了援助對象界線模糊,基金涉及範圍亦愈加「廣泛」。最為人意想不到的「新猷」是:政府利用關愛基金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購買及興建預製組合屋試驗計劃「買單」。
政府於今年5月底,建議透過關愛基金撥款3,570萬元,資助社聯購買及興建預製組合屋,包括約2,500萬元購買可重用的單位預製組件、約1,090萬元的建築成本,以及4萬元行政開支。究竟以關愛基金斥資支付建築費,興建過渡性房屋的做法,是否出師有名,抑或於理不合?
上文節錄自第12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13日)《代社聯組合屋「買單」 再惹走樣非議 關愛基金的「七年之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