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療法】研製「三伏貼」過程大公開 記者親身試

撰文:藍善婷
出版:更新:

今天是中醫天灸療法的「初伏」時間。「三伏貼」是天灸最常用的治療方法。「三伏貼」如何製成?《香港01》記者找中醫師示範製作過程,並體驗天灸「初伏」。

菩提堂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余健楚指,特殊的溫熱中藥配方,敷貼在相應的穴位,能激發經絡,調節血氣。「目的是可以達到未病先防、有病又可以增強療效的功用。」敷貼這中藥,亦可同時把在夏天累積在身體的「伏邪」,例如寒濕之氣,排出體外,亦即是「冬病夏治」。這個方法稱為「天灸療法」,他指出,若在指定日子進行天灸療法,令療效大大增強。

「三伏貼」的主要成份有炮附子、細辛、麻黃、肉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和生薑汁。

「三伏貼」是常見的一種方法。「三伏貼」上有一粒圓形啡色藥餅,聞起來有濃烈的薑味。余醫師指,「三伏貼」的主要成份有炮附子、細辛、麻黃、肉桂、白芥子、延胡索、甘遂、丁香和生薑汁,他更親身示範製作過程。首先將生薑切粒,用攪拌機打成蓉後,將薑汁過濾出。薑汁續少加入天灸藥粉內,攪拌混合成泥。用手搓成直徑約1厘米的球狀,放在醫療膠布上即成。

「三伏貼」一般敷貼的時間約兩小時,當皮膚微微發熱或感覺到有少許赤痛即可撕去。天灸療法一般連續做三年,可以鞏固療效。余醫師表示,最重要的是敷貼「三伏貼」期間,一定要靜下來、放鬆下來,戒吃生冷食物和凍飲,避免直接吹冷氣,多休息。

「三伏貼」一般敷貼的時間約兩小時,一般連續做三年,可以鞏固療效。

根據余醫師的示範,「三伏貼」的製作方法相當簡單,但當中的份量,及要敷貼在相應的穴位上,則需要中醫師專業判斷。記者在訪問當日,雖然並不是初伏天,但在當天下午三時許敷貼了「三伏貼」在頸後的大椎穴及兩個肺俞穴,經過兩個小時的敷貼,期間沒有什麼特別感覺;但之後撕去敷貼,到傍晚期間,竟漸漸感到身體暖和,記者本身怕凍,但當晚在冷氣房間,亦沒有特別怕凍感覺。

不過,中醫師強調,「三伏貼」的治療方式和效果因個人體質而異。不同人可能需要敷貼的位置及時間亦有差異,所以進行療程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