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周三收回大老山隧道 五隧在手 助紓緩塞車? 學者:不樂觀

撰文:黃雅盈
出版:更新:

大老山隧道的專營權將於周三(11日)屆滿,並正式交回政府。隨着收回大隧,現時三條過海隧道及三條陸路隧道中,政府已五隧在手,只剩下西區海底隧道,這是否意味政府提出的「六隧分流」即紅隧及獅隧加價,並研以公帑補貼調低西隧費用方案會加快推行?有助紓緩塞車問題?
有學者認為,收回大老山隧道無助紓緩現時交通擠塞情況,他分析指現時擠塞的問題出自在過海隧道,加上政府的「六隧分流」最終方案未出爐,難以解決現時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收回大老山隧道對紓緩交通情況並無大幫助。(羅君豪攝)

政府早年展開隧道分流研究,探討是否需要透過改變3條過海隧道及其接駁隧道的收費。政府去年提交的文件提出了「六隧分流」的概念,並指紅隧及東隧長期擠塞,西隧則未達設計流量。

研究涵蓋的六條隧道。(立法會文件)

政府:紅隧、獅隧須適度上調隧道費

3條連接隧道(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及尖山隧道)車流量亦不均。政府估計,假設隧道費維持不變,預計去到2021年,6條隧道平日早上和傍晚繁忙時段的總交通流量,都會超過其設計流量,但西隧只是略為高於容量,有空間接收其餘兩條隧道的車龍。

而鑑於西隧的專營權要到2023年才屆滿,政府去年建議將與西隧專營公司討論運用公帑提供補貼,讓駕駛者所支付的隧道費可以下調。另外,政府亦認為紅隧及獅隧位處中央,但收費是各條隧道中最低,有須要適度上調紅隧和獅隧的隧道費,並同時減低其他替代道路的收費。

熊永達:政府應先推出六隧分流最終方案

隨着大老山隧道收歸政府擁有,政府五隧在手,能否加快落實六隧分流計劃,以紓緩交通擠塞?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認為,收回大隧對紓緩交通擠塞的意義不大。他解釋,政府去年收回東隧,但卻未有調低收費,令紅隧仍然「塞爆」,而大老山隧道是新界區隧道,如果要進行分流則要跟東隧一併進行;他稱,如果政府要徹底解決擠塞,最有效就要提高紅隧收費,以分流至東隧。

立法會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副主席陳恒鑌認為,政府可先調低大老山隧道和東隧的收費,他指現時沙田的交通同告「塞爆」,所以降低收費水平可有助減輕獅隧和紅隧的壓力。公民黨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建議,政府可分階段推出分流方案,先解決新界區的交通擠塞,但強調政府應盡快推出六隧分流的最終方案。

運房局:仍正與西隧公司商公帑補貼隧道費

運輸及房屋局回覆《香港01》指,政府現正就「六隧分流」進行研究,同時,亦正與西隧專營公司商討可否運用公帑向提供合適補貼,局方指有關工作目前仍然在進行中。當有研究結果及政府與西隧專營公司討論結束後,將會盡快諮詢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運輸署會繼續密切監察大老山隧道的交通情況,在有需要時採取適當的交通管理措施。 

六條隧道的交通流量情況。(2017年立法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