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討研究政策 高等教育界:政府忽視人文科研 欠多元化

撰文:翟睿敏
出版:更新:

檢討研究政策及資助專責小組於早前提交了中期諮詢報告,高等教育界團體認為報告忽視鼓勵教學及研究多元化的發展的重要性。團體將向小組提交意見,及要求與小組主席徐立之會面。

政府於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預留至少一百億元作大學研究經費,專責小組建議在2022年或以前,將研究撥款,倍增至每年40億元。(資料圖片)

政府每年向競逐研究撥款提供20億元,旨在資助研發工作,以競逐方式讓各大院校申請,按院校的科研表現審批。多個教育團體指此舉嚴重打擊高教界的士氣,製造大量行政工作及支出。學術自由學者聯盟、浸大教職員工會成員陳家洛更指,各院校為了推動教授研究,調低了實任教席比例,改以合約制形式聘用,無法爭取撥款便不獲續約。陳家洛認為,在工作不穩定的情況下,教授的研究水準亦會不穩,更甚至為了保有教席而變得不敢言,破壞研究文化的多元化。

陳家洛續指,教授多會請假以專心研究,空缺則由兼職教學輔助人員補上。根據2016至2017年的數據顯示,教大、浸大及理大的兼職教研人員佔3成以上。大專聯理事長謝永齡稱兼職人員對學科不熟識,只懂「照書讀」,影響大學教育質素。

陳家洛(右一)憂教授的研究水準不穩,破壞研究文化的多元化。(翟睿敏攝)

雙向匿名審查  減利益衝突嫌疑

另外,他們希望研資局能在審查競逐研究撥款申請過程中,轉用雙向匿名審查制度,即申請者及審查者均不知道對方的身分。謝永齡指研資局過往對於利益衝突的定義模糊,沒有註明評審需作利益申報,認為用公帑應公道處理。

團體認為報告大部分以科技研究為主,支持研究的政策亦偏向商業用途,不滿報告中對人文及社會科學著墨極少,學術自由學者聯盟陳效能更形容為「突然醒起漏咗先加翻幾句」。他們擔心研究方向若不貼近政府標準,「未與內地、大灣區互相擁抱」,便不能獲得資助,希望能了解教資會就這些學科研究的立場。

對於報告建議政府增加競逐研究撥款至40億元,團體表示歡迎,但希望不同的研究範疇都能得到支持,讓香港的研究文化更豐富及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