蠓患出沒注意 日出、黃昏最活躍

撰文:甄挺良
出版:更新:

夏日來臨,天氣炎熱潮濕,容易滋生蚊蟲,近日更有市民被俗稱「小黑蚊」的蠓叮咬,致令皮膚痕癢腫痛。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留意到不少市民被蠓叮咬,引起不適;他續指,在香港已知蠓的品種中,暫時未有傳播嚴重傳染病或寄生蟲的紀錄。

蠓蛹通常在夏季孵化為成蟲,夏天造成滋擾最嚴重。 不過,雌性成蟲才會叮人, 不同品種的蠓會在不同時間叮咬人畜。 雌蠓的口器短小,無法刺穿衣服叮人,所以多襲擊手、臂、腿及頭等外露部分。 蠓很少在室內叮人。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

高永文表示,受蠓叮咬的人士或小朋友的皮膚會有痕癢、腫痛等反應。他解釋,在香港已知品種中,未有傳播嚴重傳染病或寄生蟲的紀錄。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會針對情況,加強教育,並會將相關資料上載網上,供各界參考,若有需要,會諮詢控制蟲害專家處理。

根據食環署網頁,蠓一般在茂密的草木或陰暗地方棲息,並可在滋生地約100米範圍活動,在日間或近日出及黃昏時最為活躍。蠓無法刺穿衣服叮人,故多在手、臂、腿及頭等外露部分叮咬。

食環署建議,可在蠓的活動地點噴灑殺蟲劑及定期修剪植物,避免蚊蟲滋生。市民亦可穿上長袖衫褲、安裝紗網或使用昆蟲驅避劑,以減低蠓的影響。

被蠓咬後又紅又癢,可持續數天至數星期。(讀者提供)

【蠓出沒注意】

出沒地點 茂密的草木、陰暗處
飛行範圍 約100米
出沒時間 日間(近日出及黃昏時最為活躍)

 

【如何防止蠓患】

噴灑即殺性殺蟲劑
定期清除斜坡或花床上的垃圾
定期修剪生長茂密的植物
安裝紗網(網眼小於0.75毫米)
穿長袖衫褲
使用昆蟲驅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