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屎埔收地】馬屎埔收地爭議升級 農地農用力抗私產權
自今年3月23日,恒地透過執達吏到馬屎埔收地起,4月底再派遣保安員抬人進駐,令不少市民開始關注東北發展的議題。從傳統媒體和網絡世界所見,討論的焦點,亦由簡單的地產霸權,擴展至「農地農用」的理念、私有產權的原則。
對於農地農用與私有產權的爭論,一向提倡「農地農用」的耕作人梁德明認為,不應單以法律層面去解釋,問題核心是市民以什麼態度去看待農地。
「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生活必需品,與公眾利益有莫大關係,不能用私有產權一言帶過。」梁德明說,「農地農用」的理念,是希望農地可由農民耕作,有助提升城市的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穩定供應,價格不會大幅波動。而有效的「農地農用」政策能吸引更多有心人投入農業,使本土經濟更多元化。
德國政府以農地儲備作賠償
縱觀世界各個重視農業發展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時都積極保留農地,對於因公共建設而徵收土地,或因政策遭人濫用而炒賣農地,都會全力監管和糾正,避免耕地減少。
以德國為例,政府會在市場上購入農地作土地儲備,當政府要興建基建而需要徵收農地時,會動用土地儲備來與受影響的地主交換,並邀請受影響居民參與協商,此舉既可減少徵地的糾紛,亦可保證農地面積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台灣向假農用者收重稅
在台灣,自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後,允許擁有0.25公頃以上農地的地主,可拿當中一成面積蓋農舍。然而,有財團看準漏洞,大手購入農地,興建豪華農舍,剩餘十分之九的農地卻沒作農耕。
短短15年間,單是宜蘭就多建了7600棟農舍,損失近12%的優質農地。有見及此,宜蘭縣政府將對所有未作農業使用的農地地主,加徵1至3倍房屋稅,以遏止炒風。宜蘭縣政府更表示,農地不是用作蓋豪華住房,稱此舉有違社會正義,也違反賦稅公平原則。
反觀香港,政府一直未有制定妥善的政策支援農業發展,以致現在香港農地閒置率高達八成四,糧食自給率僅2%。
恒地指村民是租霸
本土研究社成員劉凱龍認為,政府的政策無疑令地產商更為傾向囤積土地,他強調地產商購買土地的意圖,根本並非用作耕種,以普通業主和租客的關係作比喻是不恰當的,因為「囤積農地炒賣投機的成本,其實是由全香港人承擔」。
不過,恒地早前回應傳媒時則表明,馬屎埔收地風波是很個別的事件,過去9年,恒地多次向前租戶區先生提出很多方案,認為這只是業主和租霸之間的問題。
馬寶寶社區農場區晞旻指出,恒地自1996年起陸續購買馬屎埔村民的農地,至今已擁有馬屎埔大片農地,成為大地主,根本只是等待政府發展新界,將農地用途改變,從而賺大錢。整個新界東北發展逼得農民無路可走,「4萬呎原址換地,根本是政府為地產商提供誘因,促使地產商加快收地,而政府又可以避免做醜人。」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