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二千名輪候換腎患者新希望 參與配對捐贈計劃 先過三關
為末期腎病病人找到適合腎臟移植難度高,除了屍腎捐贈數目少,還要符合血型和人類白血球抗原,截至去年底本港仍有超過2,000人正在輪候腎臟移植,當中有病人已經輪候超過29年。港府遂提出《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希望容許兩對或以上的病人家庭配對器官,給予病人多一個重生的機會。
《香港01》專訪醫院管理局高級行政經理(轉型計劃)陳允健醫生,揭開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細節,參與者資格必定經過嚴謹審核。如果修訂條例能於立法會暑期休會前通過,醫管局最快今年內開展配對程序。今日(12日)立法會委員會將繼續審議有關草案。
當親人換腎迫在眉睫,但自己想捐腎救人卻不能捐,日後並非無路可走!政府的新計劃,將能帶他們另闢新路。立法會正在審議《2018年人體器官(修訂)條件草案》,冀容許配對或匯集捐贈器官安排,捐贈人會捐出其器官給予不相識的人,以換取其屬意的受贈人獲得器官捐贈。醫院管理局已擬訂了《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通過後,實施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細節,將來參與的二人組合需要「過三關」!
參與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需「過三關」
首先病人要被診斷為需要接受腎臟移植並已納入了器官輪候名冊;第二是其直屬家人或配偶有意捐出自己器官,經檢查後證實不適合捐給自己的家人;第三,該二人組合自願參與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便會獲納入配對池,抽取血液樣本作檢測,與池中其他組合配對。
高級行政經理(轉型計劃)陳允健醫生接受《香港01》專訪時舉例解釋,如女病人的三名兒子都想捐贈腎臟予她,但臨床評為不適合,而且三人都有意參加先導計劃,便會有三個組合放進配對池,分別是「媽媽與大兒子」、「媽媽與二兒子」、「媽媽與三兒子」。受贈者需要是本港居民,捐贈者則無規定。
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強調「自願參與」,臨床上會評估參與者的身心是否適合,再交由人體器官移植委員申請和審視。為避免任何威逼,陳允健說,參與者在開刀前一刻仍有權選擇退出;而為免出現只有其中一方「反口」的情況發生,日後兩對二人組合的捐贈者必定是同一時間開始器官摘取手術。
配對另一方身分保密
先導計劃亦重視保密原則,經配對池配對後,醫管局不會透露配對另一方的身份,其後亦不會透露對方術後情況。但陳允健指,得悉有病人組織提出,希望讓受贈者一方獲知對方若干資訊例如年齡、體重等,因此局方還在檢視是否可能透露對方部分資訊。
如經先導計劃向陌生人捐出腎臟後,但自己家人的受贈手術卻不理想,仍可參加輪候屍腎移植。陳允健指,先導計劃的宗旨是給予病人和病人家屬多一個機會,是否有參與先導計劃不會影響之後的屍腎輪候情況。
今日(12日)立法會《2018年人體器官移植(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將繼續審議草案,如修訂條例能在下月立法會休會前通過,醫管局正式開展做配對池和邀請有意的病人組合加入,陳允健預料最快今年內開展配對程序,說「配對池愈大,配對成功機會愈高」。
2017年醫管局有25對無法符合血型或人類白血球抗原要求的家庭不能進行活體移植,陳允健預計若有其中「十對八對」加入配對池,就有較高的機會成功配對,暫時未能預計日後實質受惠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