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母子並肩走過艱難路 讀寫障礙生終入哈佛研究院
今時今日,怪獸家長成行成市。子女成績要緊,如果遇上「扶不上壁」的孩子,有多少家長能不暴跳如雷,又有多少會以愛和耐性來回應?默書全班最慢,被同學恥笑,甚至遭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無情指罵:「你係咪白痴?」「你都未發育嘅!」這些,在Timothy小學時常常發生。
「你第一日學寫字嗎?為什麼還寫成這樣啊?」父母非常困擾,不明白為何如此,難聽的話說少不了。
媽媽林惠芬當年也好煩躁。Timothy由小學起,讀書便很艱難,字寫得很慢,寫也寫不好,做功課和測考當然有困難,但也不是最難堪。有一次,他想參加學校某比賽,但因為地址寫得一團糟,被老師用紅筆打大交叉,連參加資格也沒有。
情況持續到兒子小五。因為他默書太慢,常要全班等候,被老師和同學指摘,芬媽才意識到出了問題。
「當時我們向學校社工要求替兒子做評估,校方卻推搪指他的成績不算太差,不需要評估,又勸我們不如自己在外面找機構做。去到教育局仍然想勸退我們,最後是爸爸裝出一副情緒激動的模樣,拍枱理論才爭取到評估機會。」芬媽承認兒子成績不算最差,一班40幾人考廿幾名,但不滿校方只以成績來評估學生。當時兒子10歲,已經太遲,結果第一次評估,未能診斷出任何障礙,只謂要做小肌肉訓練。
沒有障礙?換了其他家長可能會日夜埋怨兒子不夠努力。芬媽當時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選擇接受兒子的困難,相信他的抄寫能力跟一般學童有分別,放下過高的期望。
「幸好沒有聽從學校的建議。」在小學階段,芬媽沒有得到什麼支援,校方建議Timothy報讀Band 3的中學,不過,芬媽兒子的壓力來源,來自小學大量的中文抄寫,Band 3 中學所有科目都用中文,並不合適。
報中學時,芬媽見兒子對英文有自信,於是替他報讀英文直資中學並獲取錄。全英教學的確幫到兒子,兒子性格亦變得獨立,後來自行去信大學交代學習障礙,大學選科、碩士選校一手包辦,最終在港大建築系以一級榮譽畢業,順利入讀哈佛建築系研究院。
相信子女找到自我方法 彌補障礙
Timothy第二次被發現書寫習慣有異,已是中五會考,「英文老師發現他只會寫大楷,建議再做評估」,這一次,職業治療師證實他的小肌肉發展嚴重遲緩,書寫能力比實際年齡慢了六年,定為「發展性協調障礙」。
芬媽最後悔的,是以往不理解兒子,又責怪他不用功。但她和一般家長不同的,是不過分保護兒子,除了跟校方保持溝通,並要求適量的調整如遲交功課、罰抄轉成罰作新詩,亦把焦點轉移到兒子擁有的能力。例如Timothy的視聽能力分外靈敏,很多科學知識都由閱讀而來,聽得多不同的英語,也可以模仿不同國籍人士的英語口音。
只要有耐性,驚喜總會找上門。治療師曾指Timothy不會有處理數學畫圖的能力,但他卻找到自己的竅門,「父母要接受子女的障礙,信任他們會找到生存之道。只有接受和相信他們,他們才能有自信正視弱點。在成長階段,父母的說話對孩子是最有影響力。老師否定他,阿媽予以肯定,擋得到的好多風雨!」
身兼註冊社工、於明愛賽馬會德田青少年綜合服務任督導主任的芬媽提醒家長,「成績和讀大學是世俗對成功的定義,是許多苦惱的原點。可是,成績如何都是自己的子女啊!」她自兒子小學起已有心理準備,他將來可能讀不成書,專注照顧他的心理發展,結果反有驚喜。這種心態,會否為融合教育帶來啟示?
身兼註冊社工 提醒家長不要太注重成績
近年,全港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人數每年以約10%上升,2015/16年度就讀主流中小學的已識別SEN生總數已超過3.9萬人,比2008/09學年上升近125%,但政府就融合教育的開支增幅卻只有53%。教聯會亦於上月發表調查報告指,老師最不滿意的教育政策為融合教育政策,是最大的壓力來源。
芬媽認為「香港的融合教育未準備好,資源和配套不足,亦忽略對家長的支援。」她亦認為,家長需要同路人互助網絡。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政府須立法支援家長,「政策推行近廿年仍原地踏步,小朋友的學習機會錯過了會影響一輩子,不應再等。」教院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則指出,一般家長或認為額外協助不公平,但這些學生起跑線不同,認為額外支援才能有真正的公平。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