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圍村考古發現護城河 市建局擴大挖掘範圍三倍 發展續推行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市建局早於2007年展開衙前圍村重建項目,收購及遷置補償工作已完成,但項目仍要待考古影響評估完成後才可進行。市建局今日(7日)公佈項目的考古評估初步結果。局方表示,團隊挖掘到圍村地底有石製地基及護城河,估計前者最早建築時間為明清兩代。
為了深入審視是次結果,局方向古蹟辦再申請進一步擴大挖掘範圍三倍,計劃今年底向古蹟辦呈交報告。局方指出,現階段未就保育方案有任何定案,在得到保育方案得到政府部門同意前,不會有任何發展方案,暫時未知會否影響項目進度。

市建局早於2007年展開衙前圍村重建項目,收購及遷置補償工作已完成。(李澤彤攝)

市建局於2016年委託考古專家挖掘衙前圍村,嘗試尋找地下文物遺存,包括圍斗及圍牆、護城河、住屋及文化聚落證據。報告早於同年12月呈交予古蹟辦。

根據初步研究,在11個考古探方中,有兩個探方找到城牆和更樓的地基,估計最早建築時間為明清兩代。同時,挖掘工程亦發現疑似護城河的遺址,更於其混凝土表面發掘了混合明清及19至20世紀的瓷磚及陶器碎片。不過,由於護城河於挖掘至2.65米深時進水,故仍未挖得護城河底部,未來仍有待探究。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左)表示,在得到保育方案得到政府部門同意前,不會有任何發展方案。(李澤彤攝)

擴大挖掘總面積三倍

市建局執行董事(商務)馬昭智表示,為了深入審視是次結果,局方向古蹟辦再申通進一步擴大挖掘範圍。挖掘工作由今年初開始,擴大挖掘範圍後的總面積約390平方米,是2016年批准挖掘總面積的四倍,即增加三倍。

他又指,由於中間部分大多是現代房屋地基,明清時期聚落證據較少,故會集中研究圍村四周,目前已挖掘出東北圍斗、西南圍斗及圍牆遺跡整觀。

市建局承諾不會清拆保育公園的文物,包括「慶有餘」石匾。(李澤彤攝)
+1
西南角發現圍牆及圍斗的石製地基,該遺跡相對完整。(李澤彤攝)

承諾保育方案完成前不會展開發展

項目預計落成日期為2023/24年,對於考古結果會否影響項目進度,馬昭智表示,暫時未知會否影響項目時間。

不過,他承諾不會清拆保育公園的文物,即門樓、門樓上方的「慶有餘」石匾、天后廟,以及其形成原有中軸線,但其餘考古發現亦要視乎報告結果,「我們早前承諾區議會,即在30米範圍內的保育公園⋯⋯任何一個結構我哋都唔會拆!

有自小在衙前圍村成長的村民,傳聞村內有有四枝大炮,用於對付海盜,惟他從未見過大炮「真身」。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立法會議員麥美娟歡迎局方的決定,認為歷史文物不能因為社會發展而草率處理,需平衡保育與發展,故市建局在古跡勘察工作完成之前,支持暫緩相關發展工程。對於衙前圍村項目難免會受到保育工作影響而延誤,她相信,社會對於發展及文物保育上已有共識,期望兩者能夠取得平衡,亦希望社會大眾體諒。

立法會議員何啟明則認為,衙前圍村原址、因沙中線工程發現的龍津橋及宋朝聖山遺址,形成獨特的歷史發展長廊,見證香港的發展歷史,極具保育價值。他又指,未來會聯同前立法會議員陳婉嫻,與局方商量保育及活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