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產品成家庭關係雙刃劍 社工:善用手機通訊程式有助親子溝通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有團體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近8成受訪者表示,在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同時有使用智能手機,甚至有市民每日花逾16小時玩手機;另外,亦3歲小朋友因要以YouTube看Peppa Pig卡通,因此與家人爭奪手機。
有社工表示,如學童過度沉迷玩手機,將有損家庭關係、社交能力及學業。有求助個案顯示,有學童在放學歸家後,並非先完成功課,而是不斷玩手機遊戲;當家長責備時,該學童不服,更「掟嘢」發脾氣。但如果能夠善用手機通訊程式,將有助增進親子關係。

有個案的小朋友因不滿玩手機被責罵,透過「掟嘢」發脾氣。(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機不離手 有市民日用16小時手機 3歲女為看Youtube與家人爭奪

根據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今日(10日)發表的調查,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在與家人一起吃飯的同時使用智能手機」。此外,有七成受訪者表示,在一天內使用在手機上的時間長達6至8小時,有5%受訪者更表示一天使用手機超過16小時。

幼童自制力弱 沉迷手機易起爭執

香港青年協會單位主任吳錦娟表示,經常接到家長的求助個案,指子女在放學回家後,不斷玩手機遊戲而不做功課,雙方因而出現爭執。她表示,有個案的小朋友因不滿被責罵,透過「掟嘢」發脾氣。

香港青年協會單位主任吳錦娟(左一)。(資料圖片)

吳錦娟建議,家長不應過早讓小朋友接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產品,如2歲至3歲已開始接觸,很可能會使他們的自制能力減弱,日後更難管教。她又指出,網絡世界充斥各種資訊,例如影片網站YouTube有不同類型的短片,但年幼子女未能有成熟判斷力;如家長放任子女瀏覽,則有機會影響並荼毒他們的價值觀。

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督導主任伍偉湛(資料圖片)

家人應共同協議 特定時段放下手機交流

不少港人均會透過如WhatsApp、Telegram等智能手機的通訊程式溝通,而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亦有可能轉趨依賴這種模式,取代面對面交流。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督導主任伍偉湛認為,WhatsApp等通訊程式本身是一種中性的溝通工具,增加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媒介。惟他強調,不同成員對溝通的理解各有不同,有人喜歡用WhatsApp溝通,亦有人喜歡面對面交流;因此,家人應該討論共同協議,到某個特定時段應該完全放下手機面對面交流,例如用膳時間。

伍偉湛建議,家庭內可透過訂立使用原則、家規等等方式,約束成員使用手機的時間;父母之間、甚至夫妻之間都需要以身作則,避免沉迷使用智能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