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機成癮】沉迷打機致父母子女關係轉差 曾有小四生約網友見
政府突然宣佈停課,不少學生對於額外的假期顯得雀躍,之前記者進行街坊時問到學生會如何善用假期,很多學生都開心話會打機、上網。而衛生署亦有調查顯示,沉迷打機有年輕化趨勢,訪問3902名小、中學生及家長發現,去年一共有53.1%小學生反映使用相關智能產品而致與父母爭執;亦有69.3%中學生因打機上網與父母吵架。
打機、上網已經成為學生玩意,不過上網打機同時亦造成子女與父母之間爭執的「兇手」。根據衞生署分別於2014及2017年進行「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調查,一共訪問了3902名小、中學生及家長,有結果顯示,2017年共有53.1%小學生反映使用相關智能產品導致與父母爭執,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11.5%;同時,一共有69.3%中學生因為打機上網與父母吵架,較2014年增加6.6%。
小四學童曾約網友見面
除此之外,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學生健康服務)鍾偉雄表示,「手機和電子產品的普及,令到學童更容易接觸電子遊戲,衞生署轄下學生健康服務中心所接獲個案中,有就讀小四的學童日花3至4小時上網,更曾相約網友見面,因沉迷打機導致廢寢忘餐,自信心偏低;亦有小六學生酷愛血腥電子遊戲,與父母屢現爭執。」
鍾醫生又坦言學童打機年輕化的現象不容忽視,呼籲家長應該多留意子女的情況,家長要以身作則,「性格內向的學童、與家長關係欠佳較有傾向沉迷打機的,家長應該多鼓勵子女多發展其他課餘活動,取得平衡,亦可與子女約法三章,訂立上網規條。」
早前,世界衛生組織(WHO)計劃於2018年把過度沉迷電子遊戲,視為危害心理健康的疾病,起名「電玩失調症」,納入最新版本國際疾病分類編碼。2017年年末,世衛宣布計劃把過度沉迷電子遊戲列為於今年宣布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修訂版,正式列為一個心理健康疾病,並可從以下三點判斷是否上癮:
玩家的自我控制能力受損,不能控制玩電子遊戲的次數、每次的時間長短等
沉迷程度影響日常生活,包括學業、工作、人際關係等等。
以上情況維持一年。
四招協助小朋友戒電子癮
從事學前教育22年的程詠嫻(Vienn)指出,並非所有電子產品或遊戲都有害,有治療師亦會用Wii來訓練平衡力或手腳協調,而是取決於家長是否能監控。她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會令小孩的言語表達及思考能力下降、專注力降低。要戒除打機習慣,除了協助小孩轉移注意力,家長亦要做好榜樣。
她又指出,很多家長都希望小孩能快速安靜,又或欠缺耐性回應好奇心重、問題多多的孩子,「即使老師、導師做再多訓練,但回家如按往常的方式育兒,是沒有任何改變的。」要協助小孩戒除電子癮,她有以下4個建議:
1. 先了解小孩的發展程度,安排配合的實體遊戲,如配對積木、桌遊。
2. 建立其他強項。過關能讓小孩有成功感,家長應協助小孩在其他活動獲得滿足感。
3. 適當地控制小孩上網時間,但不建議一下子取消上網或沒收手機。
4. 建立良好身教,不應經常在小孩面前使用電子產品。
【相關文章】:【家長注意】偽裝兒童頻道横行 心理學家:小朋友或成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