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42個小孩的媽媽:感謝異國子女讓自己寄託母愛

撰文:鄧曦雯
出版:更新:

距離母親節還有3天,滿街都是以母親節作招徠的商業活動;孝順子女們紛紛為母親準備禮物,報答母親無數個眠乾睡濕的夜晚。
但有一位母親,反而向親生的一子一女,和助養的40多名「子女」道謝,感激他們讓自己大開眼界,讓她領略到人生意義,重拾作為母親的滿足感。

都係每個月由信用卡轉帳,我都唔知用咗幾多。
Bonnie不介意月花3,600元助養15名小孩
身為42個小孩的「母親」,Bonnie 感觸良多。(梁鵬威攝)

Bonnie自20年前起至今,透過不同機構助養了超過40名居住在世界各地,包括內地、中東、美洲的兒女,加上兩名親生子女,已經是40幾個小孩的媽媽。多年來為這些子女所花費的金錢不少,單是透過國際培幼會助養的15名小孩,已經令Bonnie每月花費3,600元,但Bonnie不太介意,更打趣指「都係每個月由信用卡轉帳,我都唔知用咗幾多」。
 

每逢加薪多養五個小孩

從最初在街上被說服開始助養第一個小孩,到後來每逢加薪便多助養五個兒童,Bonnie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止是施予者與受惠者,亦成了隔着信件的半母子關係。

Bonnie的長子已經19歲,她十年前和丈夫的離異,逼她接受一個對母親而言最為心酸的事實:孩子會長大,會離開自己。一群素未謀面的小童,成為了她作為母親的感情寄託。她指着來自巴基斯坦的女孩,「佢哋因爲宗教、文化背景比較保守,對女仔教育好少,我試過寫信同佢講啲女仔衛生知識。」

Bonnie每季都會收到來自孩子們的信件。(鄧曦雯攝)

和子女們每一季來回的信件,幾張生活近照、手繪的農作物圖話、看不懂的外文信件、和翻譯作的筆記,竟然也有着維繫不同種族的母子關係的魔力。來自巴基斯坦的森亞剛剛喪母,最讓Bonnie掛心,她形容森亞的眼睛裏充滿哀傷,三年來從沒有變化;住在多明尼加的蜜兒笑得最甜最可愛,讓Bonnie想守護她的童真。雖然信件會交由機構義工翻譯,但Bonnie再用軟件翻譯,希望從字裏行間了解更多孩子們的生活。

最令Bonnie深刻的孩子是來自巴基斯坦的森亞和多明尼加的蜜兒,一個愁容未褪(上圖),一個笑容甜美(下圖)。(鄧曦雯攝)
(鄧曦雯攝)
好多人一聽到啲負面新聞,會怕咗去幫人;我覺得幫到就幫,唔好諗太多。
Bonnie大無畏,幫人前不思考對方是否騙子

減少購物更節儉 只為幫小孩

一方面Bonnie盡母親的義務,一方面孩子們也讓她學會了做人、處事不要隨波逐流。「好多人一聽到啲負面新聞,會怕咗去幫人;我覺得幫到就幫,唔好諗太多。」在內地街頭看見沒有四肢的乞丐、摔倒的老太太,許多人會避之則吉,她卻大無畏地伸岀援手。一切皆因她在接觸助養孩子的時候了解到世界並不公平,許多人的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居住在盧旺達的孩子連一對拖鞋、一個水樽都要搶個死活,雲南9歲小孩一下課便要回家燒柴煮飯。Bonnie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太過豐富,開始養成了少購物、節儉的生活,把資源用在更有需要的孩子身上。
 

Bonnie在國際培幼會第一個助養的孩子已經16歲,向她寄來信件。(鄧曦雯攝)

不甘於平凡的基因從小已經存在她身上,小時候反叛、嫌政府工沒有趣味而「炒老細魷魚」、甚至在離婚後依然每年和子女、前夫去一次旅行,她有自己的堅持和一套價值觀。正如為助養小孩而付出的金錢和心力,旁人會理解為偉大的舉動,她卻不以為然,更拒絕旁人稱讚。
 

下屬眼中的「媽媽」 用助養童信件鼓勵下屬

作為香港無數個雙職父母的其中之一,Bonnie也逃不了上班受氣,被上司追數、辱罵,但每每她想起自己工作,是為了改善幾十個小孩的生活,變成了她撐下去的動力。由被「照肺」的初級職員,一路打拼到成為管理層,眾人都把和氣地領導下屬的Bonnie當作媽媽看待。這個職場上的媽媽每當看見下屬工作失去動力、對生活不滿,便會拿出助養兒童寄來的信件,告訴他們,「我們已經很幸福」,用軟性手法鼓勵下屬工作。
 

漸漸地,她的同僚都加入了助養者行列,她的一對子女亦利用利市錢各自助養了一名小童。「其實要做呢件事唔難;如果再加人工就會再助養更加多小朋友。」

和子女亦母亦友的Bonnie,下周日(13日)母親節會如何度過?「囝囝係英國讀書返唔到嚟;囡囡應該會留個日畀我,會去行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