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發展局:估算數字不重要 東大嶼、新界北足填欠地
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上周四(4月26日)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早前表明,雖然按政府之前發表的《2030+》未來規劃,本港尚欠遠超1200公頃土地,惟認為數字過份低估土地緊絀的問題。
發展局發言人今日(5月3日)在傳媒簡報會上指,《2030+》的數字的確是兩、三年前來自各個政策局預測,雖然部份政策局已更新,但難以在公眾諮詢期內提交有關資料,更指數字並不重要,最重要是公眾對未來土地短缺超過1200公頃有共識。
發展局發言人又說,從數字上來說,單靠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發展,已可填補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但強調現時仍在研究階段,最終仍予交公眾選擇。
土地大辯論已經展開,不少民間團體關注土地短缺估算數字是否被誇大,而土地小組則指短缺數字遠超1200公頃,並指政府於《2030+》的推算,遺漏不少假設。
發展局發言人今日召開傳媒簡介會,承認當年只屬概括性評估,建基於不少假設及當時能掌握的資料和數據。發言人又說,部份土地需求只屬最低估算,並未反映各政策局的最新政策,但指數字是否最準確或最新並不重要,因為未來最少欠缺1200公頃土地發展,是有其基礎,亦有一定共識。
無誇大GIC用地需求
發言人又指,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數字,未計及《2030+》提出的策略發展區,即分別是東大嶼都會填海及新界北填海,兩者分別可造地1000及720公頃,承認兩個項馬都上馬,在數字已可解決土地短缺的問題,但認為現時應交公眾決定未來的土地開拓選項,而且兩個項目,時間上亦未必配合逼在眉睫的土地短缺問題。
對於外界質疑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GIC)未來需求過大,發言人指,現時全港已開發土地,有58%都是GIC用地,而未來需求分佈,GIC用地亦只佔55%,未有誇大情況。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雖然政府指發展新界北及東大嶼都會,數字上的確可滿足現時的土地供應缺口,但不認為有政府「加持」之下,會令輿論傾向某一選項,因為經過幾個月的討論,市民最終都會作出最適當的抉擇。
黃遠輝又說,當年未見政府推出《2030+》時,特別強調土地供應缺口超過1200公頃,但現時緃觀各項數據,未來土地供應的確會出現遠超1200公頃的短缺。他又指,即使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發展,數字上可解決問題,但在發展時間上,卻未能解決現時的問題:「填海造地可能10幾20年之後,我哋點能夠叫生活喺劏房住得差嘅人,再等下呢?」他強調,當務之急是要多管齊下,各個時期都要增加土地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