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頭魚腸現膠粒 佐酒美食「烏頭扣」仍合適進食?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不少市民喜歡烏魚扣(即烏頭魚的胃),皆因其口感爽脆又彈牙,但有環保團體從街市購入海魚及野生烏頭,解剖後發現部分魚腸內留有發泡膠粒,擔心市民進食後間接也吃下吸收毒素的膠。有專家指,有毒物質有機會黏附在發泡膠粒上,再進入烏頭體内,但認爲市民只需了解烏頭來源地、清洗乾淨内臟及處理正確,中毒風險已大大降低,烏魚扣仍可繼續享用。

烏頭常見於本港街市,有市民偏愛烏魚扣,因其口感爽脆又彈牙。(資料圖片)

烏魚扣即烏頭魚的胃,爽脆又彈牙,經烹調後能成為送酒美食,但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日(23日)公布,從街市購入共14條海魚及野生烏頭,解剖後發現部分魚腸內留有發泡膠粒。是次發泡膠粒風波是否會令愛好者卻步?資深廚師兼著名食家周中稱,未曾在處理烏頭時發現膠粒。他坦言經常傳出食材有問題,食物風險難以避免,認爲只需用清水乾淨清洗烏頭的胃即可,籲市民安心食用。

至於烏魚其他内臟,食神韜韜(梁文韜)指,烏頭腸臟沒有人會食「因爲塘養,有泥」,又估計即使食用,對身體不會有害。而食家余健志表示,「如果食材本身已受污染,食咩部位都有問題」,坦言自己不會吃魚内臟,因爲現在飼養環境骯髒,若魚類受污染,連人都會被污染。

莊棣華表示,發泡膠粒難以降解及被消化,如動物不慎吃下,有機會堵塞在腸道,甚至餓死。(資料圖片 / 鍾偉德攝)

專家:發泡膠粒粘有毒物質進入魚體内

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表示,發泡膠粒難以降解及被消化,如動物不慎吃下,容易令其有飽肚的感覺,發泡膠粒不會溶解,也難以排出,有機會堵塞在腸道,甚至餓死。

他又指,烏頭會刮食石頭表面藻類或在水底沉澱物,亦攝食浮在水面的有機物和藻類,河口漲退潮時,水面會產生大量泡沫,其中可能會吃下混合在泡沫中的發泡膠粒。他認爲,發泡膠粒本身難被消化分解出毒素問題不大,但表面可能會粘附各種有毒物質,例如油污,猶如滾雪球般,毒素被攝入烏頭體内。

至於市民進食烏魚扣有否問題?莊棣華指,胃部是很強大的肌肉,會磨碎食物,與胃液融合,不進行吸收,去到腸道才開始吸收,一般食物不會在胃部長時間儲存。他認爲,毒素是否對人體有害,視乎攝取量,直言任何食物都不能過量進食;若非附有山埃等劇毒,在消化道中的天然食物經過沖洗,煮食烏魚胃部造成的影響亦不大。

在煮食方面,莊棣華不會認為市民應全面禁食動物内臟,他認爲最好的方法是了解烏頭的來源地,以了解其棲息地污染情況是否嚴重、漁塘水的流通情況等;在處理時,必須清洗乾淨内臟,切勿進食不新鮮的魚内臟,謹慎選擇食材,跟足處理食材的方法,相信已可避免大部分風險。

此外,台灣及日本的烏魚子甚受歡迎,莊棣華指本港出售主要是黃花魚子,而製作烏頭魚子,需待其長大至一定大小才可製作,若毒素沒有影響身體,相信其魚子問題不大,也未曾聽聞台灣及日本烏魚子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