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解剖野生烏頭驚見腸中有發泡膠粒 不吃內臟一樣「食膠」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今日(23日)公布,從街市購入共14條海魚及野生烏頭,解剖後發現部分魚腸內留有發泡膠粒。雖然一般不會進食魚的內臟,但綠色和平警告,魚類會吸收塑膠毒素,因此人進食後間接也「食膠」,有中毒風險。有海鮮業界指,市民平日進食的烏頭,有9成來自魚塘養殖,又指市民一般不會進食魚内臟,煮食前會去鰓去鱗去魚腸,加上膠粒不會溶解,呼籲市民可安心食用。
教大研究曾揭一條烏頭有80件微塑膠
香港教育大學早前分別檢驗30條本地圈養及30條野生烏頭,發現18條野生烏頭、即六成內含微塑膠,平均一條野生烏頭有4.3件膠碎片,而當中有一條更達80件。另有多份大學機構報告,指出本港海灘微膠粒含量為每平方米約5,000件,高於國際平均值,更是美國含量的2.4倍。
綠色和平遂於本月初,到香港仔漁市場購入多條海魚及烏頭,包括一條1.3米鮫魚、13條野生烏頭並向魚販收集海魚的魚腸,經解剖後發現,有魚腸內膠腸粒及發泡膠粒等塑膠。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表示,因微塑膠表面黏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農藥及塑化劑,因此微塑膠含毒素,會令魚的腸臟變形及反應變遲鈍,亦會影響繁殖功能;而經食物鏈累積後毒素轉移至人體,增食物中毒及致癌風險。
根據教大研究,團隊在烏頭消化系統中,主要發現體積少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及纖維,當中塑膠成份為聚丙烯(42%)及聚乙烯(25%)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6%),上述三種成分佔塑膠碎片逾七成。
綠色和平指出,這三種塑膠成分常見於塑膠膠袋及即棄餐具,如飲管、醬料包、膠袋等等。綠色和平曾派人到本港六大連鎖快餐店統計,指快餐店年派4.4億件即棄塑膠餐具,陳可淳期望餐飲業可訂下全盤減塑目標,源頭減廢,不要只偶而舉辦「走飲管日」了事,並促請政府盡早立法規管。
海鮮業:本港9成烏頭在魚塘飼養
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表示,雖然環團發現野生烏頭魚腸內留有發泡膠粒,但市民平日進食的烏頭,當中9成是魚塘養殖,價錢亦較野生烏頭貴3至4倍。他指,市民一般不會進食魚内臟,煮食前會去鰓去鱗去魚腸,加上膠粒不會溶解,相信不會把毒素轉移到魚肉,市民可安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