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教師指「收回」或「恢復」主權概念相近 擔心老師自我審查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早前有傳媒揭發,「香港位於中國南方」、「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等句子,被教育局教科書評審小組評為「措辭不恰當」,要求出版社修改。究竟在教學上,選擇用字又如何,二詞是否有分別?
有中學歷史科老師認為,「收回主權」及「恢復行使主權」兩種說法字眼均通用,日常教學中亦不會迴避使用收回主權字眼。
另外,有資深中史科老師亦認為,「收回」與「恢復」兩種字眼都是教回歸歷史,提及中英談判時的常見說法。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重申,不應在講述「主權」時,使用「收回」一詞。(資料圖片)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早前表示,基於《基本法》所述,應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而不應使用「收回」一詞。他在隨後一日補充,《基本法》裡也有用到「收回」一詞,指「在看法上(用)是無問題。」究竟在老師眼中「恢復」及「收回」有否分別,會否影響教學及評分?

歷史科主任:二詞通用 「收回」源自中英判

中學歷史科主任張兆聰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過往教學期間,「中國收回香港主權」及「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兩種說法字眼均通用,當中收回主權的概念是源自當年中英談判雙方的實際用字:「中國不會讓步,一定要收回香港,係基本官方說法。」

他認為,基於史實,以及在不同歷史科老師執教方式、不同歷史科書本內容的情況下,不會存在「八股文」式的劃一用字,日常教學中亦不會迴避使用收回主權字眼:「唔會因為修改教科書而妨礙(教學),都唔會特別擔心,反而覺得改字眼係莫名其妙。」

中學歷史科主任張兆聰。(教協圖片)

答題時學生只要表達正確即可

在批改類似題目時,張兆聰指學生使用「收回主權」或「恢復行使主權」均是表達同一歷史概念,因此兩者在得分上無差別,他亦相信學生在應考公開試時,考評局方面不會因學生使用「收回主權」而被扣分;如果使用完全錯誤的字眼,例如「侵略香港」等扭曲史實的字眼,則不能得分。

雖然此次爭議主要圍繞歷史科教科書,但中學中國歷史科當中,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的改革開放課題時,亦會談及香港回歸。

中史科老師:無論「收回」與「恢復」都教授香港回歸歷史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智聰認為,「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一貫的史實,而「收回」與「恢復」都是在教授香港回歸歷史,提及中英談判時的常見說法,兩者差異不大,很難再作細分:「如果真係要講得咁細,香港係清朝嗰陣被割讓,咁中國係邊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定係中華民國?楊潤雄依家係越描越黑。」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智聰認為,「中國收回香港主權」是一貫的史實。(資料圖片)

擔心老師會有多重考慮及壓力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擔心,政府此次的做法會引致寒蟬效應,導致出版社在編撰教科書時「自我審查」,避過敏感字眼以通過審批。他憂慮,此次爭議會製造恐慌,影響會蔓延至學校,例如歷史科或中史科老師在出試卷或練習時,會有多一重考慮及壓力,擔心所出字眼不符教育局要求,導致校內出現另一種「自我審查」。

陳仁啟批評,教育局的相關修改是不恰當及「攞嚟搞」,他認為,歷史最重要是令了解整個事件,而非像法律條文般咬文嚼字。

資深中史科老師陳仁啟。(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擔心教材不斷改 教師會「自我審查」

長遠而言,陳智聰擔心,歷史科目的教材不斷修改,會令教師在教學時「自我審查」,使學生不能全面學習史實。他舉例指,在10年前,中史科教科書仍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但教材經過多年修改,現時相關旗幟已絕跡課本。

「但無可否認,民國的確曾經存在於中國歷史。」陳智聰表示,為了讓學生全面認識史實,部分老師會使用課本以外的教材,盡量鋪陳歷史事件的正反兩面,讓學生自行作判斷,「中史老師係會是其是,非其非。」

資深中史科教師陳智聰。(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導師出版社:教育局可考慮出指引

導師出版社社長石國基認為,如果出版社在教科書評審上有意見,可以透過邀約教育局討論相關修改問題,質疑此次事件中的出版社是小題大作:「意見上有唔同係無問題,大家可以傾。」他建議,教育局可考慮推出相關指引予出版社參考,避免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