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料未來30年須9000公頃地 倡西貢十四鄉建3萬伙公屋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17日)發表報告,指公屋供應大幅落後,預計未來10年僅得2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遠未達到長策目標。基金又估算,倘計算要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相信未來需要開發的土地面積,遠超政府提出的4,800公頃,達到9,000公頃。
基金高級研究員葉文祺指出,近日於西貢十四鄉檢視土地狀況,發現兩幅共64公頃的「未規劃土地」,預計可提供3萬個公營房屋,較填海造地快。

葉文祺(右)指出,於西貢十四鄉覓得兩幅共64公頃的「未劃分山地」,預計可提供3萬個公營房屋。(王潔恩攝)

公屋供應量短缺

高級研究員葉文祺預計,未來10年間只有21.74萬公營房屋單位落成,比政府估算的28萬低。他解釋,現時有7成的計劃發展項目依賴土地改劃,由於改劃涉及城規會、區議會等諮詢架構,加上現時具潛力作公屋改劃的用地中,正進行改劃的有一半為綠化帶,且新界東北發展收地需時,故減慢了土地供應。

填海造地解決龐大需求

葉文祺表示,由於環境保護原因,香港有近6成土地因法律及監管限制而被「鎖定」或「半鎖定」,即郊野公園等。他又指,根據政府研究的《2030+》預算,香港未來30需要4,800公頃新增土地,惟估算未有考慮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亦未有補足現時配套設施的短缺。他認為,若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由現時的170呎增至新加坡的270呎水平,將額外需要3,530公頃土地,再加入760公頃的配套用地,未來30年要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

預計納米樓5年落成量增千個

葉文祺預計,未來實用面積少於215呎的納米樓,將由2014年的64個增至2019年的1,066個單位,增幅達17倍。他預計,未來新界的大型發展項目中,會有更多納米樓出現。他又指,過去一年及未來五年的落成項目,當中填海地皮的單位平均面積最大,達724呎。相反,來自重建及土地改劃的地盤,預計平均建築面積不足580平方呎,是各土地來源單位面積最小。他認為,來自填海的土地有更大地盤,地積比亦可更高,故更容易發展大型住宅項目。

基金會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指出,香港過去10多年停止填海造地,面對龐大需求,故建議重啟填海造地,選址包括於早前建議的長洲南、近岸填海等。

團結香港基金於西貢十四鄉列出兩幅可以發展的未規劃土地。(團結香港基金提供)

建議發展「未劃規土地」

葉文祺指出,基金檢視過後,發現西貢十四鄉有兩幅共64公頃的「未規劃土地」,即尚未開發的山坡區域、在郊野公園以外,以及未被分區計劃大綱圖覆蓋的土地,具有發展潛力。

他認為,若以2至3倍的地積比發展相關土地,預計可提供3萬個公營房屋,且距離烏溪水鐵路站僅8分鐘車程,發展年期約10年內。他又指,相關土地相對平整,預料毋須「移山」發展,加上大部份業權由政府擁有,亦不涉及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用地,故發展較填海更快。

他又指,兩幅土地按四個標準選出,包括毗鄰現有道路、附近有中密度發展、位於現有新發展區以外,及地勢相對平坦。黃元山希望,相關持分者可與他們交流,又指相關土地極具政府參考價值。

團結香港基金今日發表報告,預計未來30年香港要新增逾9,000公頃土地。(王潔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