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規劃署長凌嘉勤指土地供應與規劃無關:是執行問題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於下月中展開為期5個月的「土地大辯論」。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今日(8日)舉辦土地供應與規劃研討會,討論增加土地建議。前規劃署署長、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表示,香港土地供應與規劃無關,而是執行問題。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則指出,增加地積比及改劃土地用途,是增加土地供應的最快方法。他指出,若增加地積比至3倍,如香港以7%土地起樓,每個家庭已可住1,000呎單位。

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指,球場內的古墳或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資料圖片)

反駁棕地無完整規劃

凌嘉勤表示,坊間有不少土地供應建議,但若要實施選項,便要先作科學研究及技術分析,當中涉及複雜性。他又指,香港土地供應與規劃無關,而是執行問題,「很多時規劃已有⋯⋯但要看社會決心及執行能力落成規劃方案。」他續指,規劃講求全面性,當中分為短中長期措施。

對於坊間指棕地未有完整規劃,凌嘉勤認為與事實不符,「根據2030+,第四代新市鎮包括新界北及東大嶼都會,而現時最主要的策略性開發方式⋯⋯一個是對棕地作規劃性發展及改造⋯⋯而棕地在新發展區是主要的組成部分。」他認為,全面規劃棕地不單可增加用地,亦可解決環境社會問題。他又指,政府可透過維港以外填海增加土地,但需選取生態價值較低的範圍,亦要考慮交通基建。

施永青指,公私營發展農地只是政府及發展商各司其職。(資料圖片 / 羅國輝攝)

施永青:香港人應該有能力住1,000呎

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則指出,現時香港的規劃方式有問題。他認為,政府應就人均居住面積及住宅用地撥地面積定下目標,「如無目標,怎樣可規劃好?」

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居住環境比其他地方差,「若觀察其他城市,一個家庭有能力1,000呎,約93平方米,香港人應該有能力住1,000呎。」他又指,若香港7%土地用作起樓,而地積比增至3倍,已足夠香港家庭入住1,000呎單位,如又一村、加多利山等。對於加大地積比率或會引起地區人士反對,他坦言:「理鬼佢哋反對,全部規劃一個地方反咩對?返去瞓教啦!而家講緊香港規劃!」

重提發展郊野公園

他又指,香港人全部為「大晒鬼」,人均生態面積達6.5公頃,「你估保住少少郊野公園對人類好有頁獻?喺泰國唔知幾多人幫你種稻,等你有米食,喺巴西要人養雞,等你食炸雞翼!」他指出,香港人使用的土地甚多,達香港土地面積41倍,故應釋出土地作房屋。他又強調,自己是「環境人士」,很早已支持環保。

馮檢基早前接受《香港01》查詢時稱,用欽點方式去「推舉」某人,是一錯再錯的決定。(羅國輝攝)

馮檢基倡將私樓地轉居屋用途    居屋地轉公屋發展

民協前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指出,現時香港公私營房屋供應失衡,公屋落成量長期不達標,他建議將居屋土地轉作公屋發展,多出的私人土地則撥作居屋發展。他又指,政府可興建貨櫃村,並於公屋、市建局、私人市場等的重置區空置單位建臨時住所,再以公屋呎價租予有住屋困難的市民,估計可覓得2萬個單位。他又指,軍營使用率偏低,政府可考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