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肝移植聖手陳詩正轉投養和逾一年 回望確信是時候交棒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我由實習醫生到教授進程很快,因為我上面的人給我機會、交棒給我。我的棒也不能拿太久。」公營醫療體系人來人往,2016年9月港大醫學院肝移植專家陳詩正,也決離開服務了30年的公營醫療機構,正式將棒交給年輕一輩,轉而投入私人市場。他將教學、科研、管理通通拋到較後位置,專注在手術床上的病人。
一年多眨眼就過,陳詩正今日笑看這份新工最「難以適應」的環節,又暢談過去三十載那「舊東家」的二三事。

由公立醫院轉到私家醫院,陳詩正說其中一個主要分別是手術工作都要由自己做。(高仲明攝)

轉養和首兩星期已不適應

2016年9月穩坐香港大學外科第二把交椅、時任瑪麗肝臟移植小組主任陳詩正,急流中抽身,離開服務了30年的公營醫療機構。跳到「富豪醫院」養和醫院擔任肝臟外科及移植名譽顧問醫生。轉眼1年半,陳詩正回想期間轉折,原來新工上任首兩個星期已「不適應」,頸部疼痛難當。

以前在公家(醫院)8點半開始做手術,有其他同事,我10點先入去手術室,1點幾就走得。宜家準備病人、手術室、開肚、貼紗布、手術一針一線都係自己做。
陳詩正
陳詩正轉到私家醫院時,換了這款可調較角度的放大鏡,令手術時低頭角度減少約15度,頸痛不治而癒。(高仲明攝)

由部門主管走回最初的起點,將教學、科研、管理通通暫放在較後的位置,專注在手術床上的病人。他笑言還是需要適應,特別是動輒10小時低頭做手術的疲累,因而換了可調較的放大鏡,令手術時低頭角度減少約15度,頸痛不治而癒,打趣說可在外科醫生崗位上「捱耐啲」。

公院醫生團隊如「明星球隊」?

回望「舊東家」,陳詩正以球隊比喻那時公立醫院的團隊:「有兩個超級球星,一個碧咸、一個C朗,其他九個是青年軍,可踢得很好,但要『𥄫』得好好、溝通要好。私家自己做返晒,無呢個問題。」「明星球隊」中像陳詩正這般「明星」終究要走,交由青年領軍,陳詩正這樣想:

我2002年在瑪麗(醫院)全職做換肝、2005年升初級顧問醫生、2007年顧問醫生、2011年獲港大(醫學院)聘外科臨床教授、2013年獲明德教授席。看我自己的進程,由實習醫生到教授進程很快,因為我上面的人給我機會、交棒給我。你不走,別人不能接棒,我的棒也不能拿太久。
陳詩正
陳詩正說,他得以很快由實習醫生做到教授,多得上面的人給他機會、交棒給他。(高仲明攝)
陳詩正回想,當初放棄牙醫學院工作,再考港大醫學院,是一個患癌年輕媽媽給他的啟發。(高仲明攝)

如何延長「明星」醫生在公營醫療服務的時間?陳詩正給了五字真言「回報和尊重」。至於甚麼情況下會考慮回到公營醫院,他笑着回答「佢哋未必要我,哈哈哈!」

被病人哀號撼動 棄大學教席重讀醫科​

「可唔可以幫我割多點,儀容唔緊要,等我活多幾年湊幾歲的小朋友。」上世紀90年代初,一名顎骨癌症復發年輕媽媽,術前哀求當時還是牙醫的陳詩正替她大割下顎,誤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癌魔。年輕媽媽哀號撼動了陳詩正對自身產生疑問:「我是否對醫學的事不太了解,所以幫不到病人呢?」陳於1991年毅然放棄當時港大牙醫學院講師的穩定職業,重考港大醫學院,再由醫科生讀起,誓要擄獲更多知識助人。

陳詩正(左‵)與范上達教授(右)於2005年合照。(受訪者提供)
27年後今日,陳詩正已取得三個博士學位,編寫眾多肝手術相關的書籍,著書立說。(高仲明攝)

受一個男人影響最深 未忘記教誨

27年後今日,陳詩正已取得三個博士學位,不僅學術造詣超卓,更創造新知識和奇蹟,著書立說。回顧一路上影響他最深的男人,正是殿堂級教授「換肝之父」范上達,最深刻他訓示「人哋行過的路你唔好行;人哋做過的研究你唔好做」。

陳詩正承傳了范上達這份學者傲骨,使其團隊2015年完成了全球首宗雙肝同步移植手術。「我們做的不是將外國技術引入香港,而是做全世界首例,范教授精神令我們做到。」陳詩正團隊也創出了計算肝體積的方程式,助手術前計出肝切除大小、肝臟能承受的血液供應量等,被中國各地廣泛採納。

陳詩正在養和醫院擔任肝臟外科及移植名譽顧問醫生,已協助了養和醫院進行首兩台肝移植手術。(資料圖片)
無論早年讀牙科、再讀醫科,都是為醫病;到現在的工作也是,也是我的初心。
陳詩正
陳詩正強調一直抱住初心。(高仲明攝)

帶着無敵履歷離開大學,陳詩正強調一直抱住初心。由轉職前當掛單醫生到入職後,他協助了養和醫院完成首兩宗肝移植手術(另見稿),證明了在私營醫療機構同樣可以換肝。年過半百,陳詩正還是從未想像自己退休,這位教授的發展可期,相信將繼續在大醫壇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