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中大調查:若捐贈者獲移植優先權 港人捐贈意欲大增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本港遺體器官捐贈率偏低,令社會開始討論是否要將現時的「自願捐贈機制」(opt-in)轉為「預設默許機制」(opt-out)以推高捐贈比率,但原來這假設未必成立。
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發表中文大學2016年一項本港市民對死後器官捐贈意願調查結果,若由自願制改為預設默許制,捐贈意願比率會由64.5%稍降至60.1%,跌4.5個百分比。
然而,若在自願制下讓自願捐贈者日後在移植名單上享有優先權,捐贈意願比率將由64.5%,顯著增加至73.4%。研究人員認為,結果顯示本港走「分配優先機制」,可能是「預設默許機制」以外的選擇,但有移植醫生擔憂「分配優先機制」或衍生道德問題。

本港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的登記人數為28.2萬人,你簽了器官捐贈卡嗎?(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於2016年8月至10月期間使用匿名問卷對成年香港人進行隨機電話調查,5,800個電話中有203人完成整份問卷。

調查指,當中64.5%受訪者表示在現時的「自願捐贈機制」(opt-in)下願意死後捐贈器官,11.8%表明不願意;但若加入「分配優先機制」,即是讓自願捐贈者將來在移植名單上享有優先權,意願比率顯著增加至73.4%,增加8.9個百分點。

57.1%人認為「分配優先機制」更公平、互惠

在「分配優先機制」下表示願意捐贈的受訪者中,57.1%解釋因為認同這制度更「公平或互惠」、54.3%則認為代表自己有需要時,將有更大機會獲器官移植。另一邊廂,有受訪者指若推行「分配優先機制」會由願意捐贈「轉軚」為不願意,當中47.1%受訪者解釋,因為器官分配應該純建基於醫療需要,「分配優先機制」並不道德。

研究團隊認為,若在香港推行「預設默許機制」,應先加強教育、先獲得社會認可和製造支持器官捐贈的社會風氣。(資料圖片)

不過,如果由「自願捐贈機制」轉為「預設默許機制」(opt-out),捐贈意願的比率則由64.5%下降至60.1%,減4.5個百分點。當中「轉軚」的受訪者有69.2%解釋,是因為感覺被迫捐贈、有30.8%則解釋因為不相信政府。

研究團隊:「預設默許機制」或削弱社會捐贈意願

研究團隊認為調查反映加入「分配優先機制」的「自願捐贈機制」能增加捐贈意願,也可能反映受訪者認為,沒有捐贈意願的病人,不應先於有捐贈意願的病人獲移植的機會。研究團隊續指,行「預設默許機制」則有機會削弱社會的捐贈意願,在巴西和新加坡的例子已反映,若沒有大眾支持下推行「預設默許機制」會減低捐贈比率;若在香港推行「預設默許機制」,應先獲得社會認可和製造支持器官捐贈的社會風氣。

研究人員認為,調查結果對政策制定和宣傳提供啓示。(資料圖片)

結果已於最新一期的《香港醫學雜誌》發表,研究人員認為,調查結果對政策制定和宣傳提供啓示,而走「分配優先機制」可能是「預設默許機制」以外的選擇。

周嘉歡指,「分配優先機制」或誘發道德問題,就像「睇住一個人死唔畀器官佢,好似過唔到自己。」(資料圖片)

周嘉歡:調查受訪者人數太少 分配優先制未必符醫學道德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榮譽會長周嘉歡接受《香港01》訪問時回應指,「分配優先機制」或誘發道德問題,包括將器官捐贈變成帶誘因和條件的行為,亦認為若不單純以醫學需要排輪候器官次序,就像「睇住一個人死唔畀器官佢,好似過唔到自己。」「分配優先機制」也可能出現「搭便車」問題,周嘉歡續說「如果個個人因為咁話願意捐,但最後唔捐咁點算」,她認為,有地區實行死者捐出器官後,其家人可獲優先分配的制度更可行。

周嘉歡強調,上述調查只涵蓋200受訪者人數實在太少,認為日後可進行更大型調查,了解本港不同階層對「分配優先機制」的意見,並在過程中引發更多社會討論,讓真理愈辯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