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翻查防波堤設計規範文件 工程師斥管理局自相矛盾
港珠澳大橋隧道人工島防波堤的扭工字塊,疑被海浪沖散事件持續發酵。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日前發文,指根據交通運輸部現行行業標準《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範》規定,扭工字塊體可定點隨機安放,現行方案實可靠有效。
不過,有土木工程師翻查有關規範文件後,對管理局的解說提出數點質疑,稱部分解釋更是自相矛盾,形容現時的設計,是由「穿盔甲上戰場」,改為「穿上皮褸」,可能影響防波堤的防護力。
大橋管理局分別於4月4日及6日,在官網發新聞稿回應防波堤疑被沖散一事。其中6日的新聞稿指出,扭工字塊體 (又稱弱波石)的設計,是根據中國政府於2012年1月1日實施的《防波堤設計與施工規範》(下稱規範)。
曾做過填海工程的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表示,翻查有關規範文件後,發現與大橋管理局之前的回應有矛盾之處。他稱,規範列明扭工字塊體要至少兩排,不能單排存在,然而大橋管理局於4日的新聞稿指出,為保證人工島東西兩岸的承載力均勻過渡,故進行了「沉管隧道頂部回填防護荷載的減載設計」。
工程師:扭工字塊體高度與規範所列明的要求不符
倪學仁質疑,減載設計即是減少了扭工字塊體,違反了原本扭工字塊需要至少兩排的要求。他形容,兩排扭工字塊的作用就如穿上一副盔甲前往戰場,但現時當局的做法,就是厭棄盔甲過重,轉為穿皮褸上戰場,防禦力或會大減。
除了扭工字塊的數量,倪學仁又質疑,其高度未依從規範的要求。根據規範,扭工字塊體的高度,不宜低於胸牆(即擋浪牆)。然而根據4月4日大橋管理局的新聞稿,他質疑圖片所顯示的扭工字塊體,其實低於「L字形」的胸牆,與規範所列明的要求不符。
另外,大橋本身的設計,可達120年的壽命。不過倪學仁引用規範稱,扭工字塊體的重現期只有50年或25年,較大橋預期的壽命短,認為安排並不常見。他稱,25年重現期,即扭工字塊體最多只能承受25年一遇的天災,如巨大海浪,但大橋本身有120年壽命,很可能遇上更強勁的風浪,屆時或要重新安裝扭工字塊體。
《香港01》就上述質疑向大橋管理局查詢,對方暫未有回覆。